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心奉茶季 雨前茶的沖泡方法

春雨初霽的四月光景,最是一年當中晴窗分茶的好時節。值此清明、穀雨兩節氣之間,正是茶葉剛剛萌蘖之時。在長江流域,趁著清明和穀雨摘下的嫩葉,也便格外地喚作“明前茶”和“雨前茶”。

明前的茶葉細嫩,雨前的茶葉鮮濃,各有滋味。春日飲茶,自古以來既是與琴棋書畫並提的文人雅士之餘興,也是民間生津止渴、發汗解表的良伴。

【飲茶方式】

綠茶的飲用在唐代達到興盛的巔峰,也由陸羽的《茶經》奠定了煎茶法的主要地位。 這裡所說的煎茶,是唐代對綠茶進行煎煮飲用的方式,有別於今天日本的茶葉種類“煎茶”。

煎茶先煮水,水面呈現魚眼狀碎珠且微響為一沸,此時要加鹽調味;水泡如泉湧接二連三為二沸,此時要舀出一瓢沸水放在一邊,然後用竹夾攪出水渦以均勻溫度。隨後,取出茶末放入水渦中攪動,煮到茶湯“奔濤濺珠”,為三沸。之後,便要揚湯止沸,再進行分湯。分湯的要義在乎均勻,茶湯的色澤和口感會因為浮沫的多寡而變得不同。

煎茶法因為過於小眾, 到了宋代便漸漸不那麼時興了。此時已不再將茶直接放入釜中煮,而是先將茶餅碾碎置於茶碗之中,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再用茶筅攪動讓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是為點茶法。

自明清之後,取小份茶葉在各個杯中逐份沖泡的“撮泡”,便是我們今天熟悉的泡茶方法了。

【茶壺器具】

“美食不如美器”歷來是中國人信奉的生活美學原則,隨著歷朝歷代飲茶方式的更迭,也衍生出了各種精美的茶具。

春和景明天高氣清的週末下午,最適合邀一兩個知己慢慢地品茗談天。飲功夫茶宜用紫砂壺,紫砂茶壺常年經過茶湯的潤澤,會變得溫潤油亮,也常為愛茶之人所把玩。

急須是一種單柄壺,在唐代隨著煎茶方式的流行而興盛。急須用來煮茶,所以壺嘴要做得很高,以免茶湯溢出;直柄中空,是便於插入傳熱慢的木棒,以免倒茶時燙手。急須隨著煎茶的沒落而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卻跟著日本遣唐使回到了日本,在日本流傳了下去。

宋代飲茶以點茶為主,崇尚白色茶湯,以黑釉茶盞為美。黑釉盞又以福建建窯的兔毫、油滴、鷓鴣紋最為有名。點茶時,要以喇叭口修長腹以及曲流很長的瓷質湯瓶將水煮沸,澆入上大下小的瓷碗之中。

【茶藝之道】

飲茶一事,因為費時費工,隨著時代的更迭和文人雅士的青睞,也演變出了各種不同風格的飲茶之道。

隋唐之前,飲茶之法大多為煮湯熬羹,介於藥物和食材之間。到了煎茶之藝興盛之後,才慢慢有了各種講究。煎茶有“三沸”,點茶講究“三炭”。到了春和日麗,人們時常挎上竹籃,裡面裝著茶具和炊具,到了郊外擺開,煮水烹茶,一邊欣賞春色一邊飲茶會友。

北宋年間流行分茶。分茶又稱茶百戲,是在以沸水點入茶碗之時,運用浮起的茶沫進行字畫表現,頗類似於今日咖啡的拉花,因此又叫“水丹青”。 分茶對沏茶技藝有著極高的要求,在當時是與琴棋書畫並肩的高雅藝術之一。

茶藝到了日本,因為與僧侶的打坐不無關係,因而又自成一格,形成了另一宗儀式感和程式化都更濃重的文化,並有著名的“三千家”為茶道宗師代表。

【隨茶佳點】

茶葉味道大多極苦,又有清涼刮油之功效,因此自古以來,用來送茶的點心總是不乏膏腴肥厚之類。

日常之中,上古以來,既有用燒餅、粽子和餛飩做茶點的,亦有、柿子這一類時令瓜果。在北方,普通的茶館裡多供應瓜子花生,講究一點的則有大大小小各種玲瓏的滿漢點心。 例如那些在小說中久負盛名的奶油松瓤卷酥、松子鵝油卷,以及玉露團和透花糍等等。而經由英國傳遍西方世界的維多利亞式下午茶,則在異域自成一支,傳統的英式茶點有司康餅、海綿蛋糕果醬三明治、水果塔等等。

這個傳統由英國殖民者帶到我國香港,又演變成港式茶餐的風俗。時至今日在南方,“飲茶”的範圍漸漸擴大為以“飲食”為主體,從叉燒小籠到麵包蛋糕,從豉汁鳳爪到鮮蝦腸粉,都是佐茶的選擇。茶餐的時間也朝早到晚,全天無限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