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是人作為一種社群物種的基本心理訴求,而在中國,從眾心理對人們日常行為的影響尤其濃厚。魯迅N年前對此就總結得尤其精妙,如果有一個中國人抬頭看天,後面的人也都會伸長了脖子跟著看。
君不見,馬路邊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引起圍觀,搶鹽屯油的風波時有發生,房產開發商雇人排隊,無非也是想誘人跟風進場。“湊熱鬧”已經成為中國人文化性格中一種抹之不去的烙印。
在汽車消費上,中國人的從眾心理也表現得尤為明顯。為什麼會這樣?筆者試著來分析一下:
一、中國人迷信權威和經驗,從眾是一種對“身份”的追逐。
大眾為什麼成為神車?這與大眾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大牌汽車廠商不無關係,在當年中國汽車市場一片荒漠的時候,大眾給中國人帶來不一樣的駕駛感受,與改革開放前中國引進的一些東歐國家汽車相比,大眾確實勝出一大截。大家可以發現,現在50歲上下的人對大眾的迷戀尤深,因為當年他們的年輕歲月就伴隨著大眾一起走過。我認識的某位元50歲領導,單位的公車配的是邁騰,給老婆買的是甲殼蟲,給兒子買的是高爾夫。而這批人現在恰恰都是社會上比較有地位的人,他們的觀念對汽車主流消費人群的品牌選擇上會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其實,還有個品牌在50歲左右人群中,還有一些殘留的“影響”,那就是皇冠。可惜,皇冠沒有“與時俱進”,沒摸清大眾的口味,而是保持了一顆孤傲不隨大流的心,漸漸變成了少數人才能欣賞的小眾品牌,離開了主流人群的追捧,沒了口耳相傳的效應,自然也就離國民車越來越遠了。
另外,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在筆者的老家,某中部省份的小縣城,“廣本”的名頭一直長盛不衰,親戚朋友推薦車基本都是把“本田”、“雅閣”放在嘴邊,這也與當年雅閣作為縣級領導公務座駕流行過一段時間有關。
對於這批從眾者來說,他們的口頭禪一般都是,“開了這麼多車了,還是某某好”,其實,他們恐怕也沒真正嘗試多少別的車,只是一種先入為主和唯我獨尊的思想罷了。
二、在不太懂車的人看來,從眾屬於比較穩妥的選擇。
現在買車的人越來越多,懂車的人卻未必增加多少,人云亦云的情況不在少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既然對底盤、發動機、懸掛一無所知,也沒必要下那麼深的功夫,那就看看身邊的人都買了些什麼車好了,反正買路上跑得多的錯不到那裡去。所以,看看每個月的汽車銷量排行榜,前幾名總是那幾個熟悉的面孔,也就毫不奇怪了。隨大流的消費者除了缺乏選擇的能力和主見之外,也多數抱有這樣的心理:前有老車主,後有新買家,總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只是當大家都要搶著去從眾的時候,難免會造成加價、等車、看銷售員臉色等等憋屈的問題,如果您能忍能等,那就繼續跟著大家走吧!
三、消費觀念的趨同
有時,你不得不承認,東方和西方的汽車消費觀念的確有差異。中國人似乎對汽車有種默契的集體無意識:外觀要大氣,空間要寬敞,動力要澎湃,至於什麼底盤調校,懸掛支撐,那些藏在裡面的東西,國人似乎關心得並不多。
所以,大眾擅長變臉術,但變來變去,修長的車身,簡潔的線條,中庸的內飾,寬敞的後座等等都是萬變之中不變的法寶,大眾似乎已經摸透中國城市主流消費人群,特別35歲以上人群的消費心理,外觀看起來穩重可靠,空間寬敞舒適,加上帶T的動力,俘獲一大撥人的芳心也就在情理之中。韓國人也善於體察中國人的消費需求,但是韓國車的口味更適合剛踏進社會不久的年輕人,張揚的外表炫動是其賣點,但卻無法撼動中國主流人群的消費習慣。
四、面子心理作怪
這個也不多說了,中國人買車終究還是擺脫不了面子心理的影響,大家都覺得有面子的車,買的人自然也就多,若要問,什麼樣的車才有面子?當然是別人都說好的車才有面子。當你買車時,總會有各種潛伏在身邊的“顧問”給你各種貌似專業的建議,特別是在價格趨同的情況下,就特別容易被他人的意見所左右。所謂三人成虎,一次兩次你可能還會保持主見,如果大家都這麼說,你難免會動搖。
試想,如果某種車型在茶餘飯後往往被人當做調侃譏諷的物件,好面子的你還敢買嗎?
五、滿足保值的需求。
很多車主在買車前都會聽到類似這樣的建議:“這車好,保值”。誠然,滿大街跑的車,品牌認知度高的車,在二手車市場當然更吃香。但我想說,對於大多數新車的購買者來說,真正在買新車時就考慮保值的人並不多,而且二手車的價值除了品牌還與車子保養的好壞、是否出過事故等等有關。所以,在我看來,這個理由固然存在,但是是最弱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