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每天分享有趣有料的漫畫育兒知識,媒體轉載請聯繫本作者,歡迎轉發分享。
我們都曾是孩子,也都能體會作為孩子對遊戲和自由的渴望。遊戲是兒童的天性,但這種天性往往只是存在於課本和電視,而在現實生活中還未被孕育便已被父母扼殺,所以小時候你曾經抱怨過父母,討厭過父母,而如今,你也許沒有發現,你逐漸也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個人。
幫媽曾接觸過一個小男孩,他叫小才,他曾經告訴過幫媽,說他特別不喜歡過節,特別是兒童節。我問他為什麼,他告訴我說,兒童節所有的學校都會放假,所有的小夥伴都會去公園玩,或者去動物園,而他只能去文化館,或者無博物館,而這些他一點都不喜歡。還不如在學校,還能在課間和同學一塊玩。
小才的話讓我想起了魯迅在《五猖會》記述的一段故事:
魯迅小時候很喜歡去看五猖會,這是一年一度的大會,魯迅和小夥伴們提前好多天都在準備,到當天,大清早就和小夥伴們準備好東西,約好了大船,他們興致勃勃地在船上準備了船椅、飯菜、茶飲、點心盒子,魯迅在一旁笑著跳著催促小夥伴們要快點。
可在這時,大家的臉色突然變得嚴肅了,魯迅的父親來了,站在魯迅的背後慢慢的說:“去拿你的書來”,那是魯迅7歲,在讀《鑒略》。他忐忑地拿了書坐在大堂中央,父親告訴他說:“給我背熟,背不熟不准看會。”說完便走了。魯迅聽到父親的話,覺得似乎是在頭上澆了盆冷水,但又沒有辦法,即便對書的內容一無所知,卻也只得硬著頭去讀和背。到魯迅背會的時候,太陽已經升的很高了。
父親終於發話:“不錯,去罷”。魯迅當時回憶說,聽了父親的話,大家同時活動起來,臉上漏出了笑容,工人更是將他高高舉起,快步走在最前頭,但魯迅卻沒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他似乎都沒有什麼太大意思了。
再回到小才這裡,小才告訴我說,除了不喜歡過節,他平時還喜歡生病。聽到這,我更加詫異了。小才告訴我說,到生病時爸爸媽媽才不會讓我學習,才會讓我去玩,還會有好多好吃的。到這,我似乎明白了。幫媽曾經也是孩子,能體會到被強迫著去參加輔導班、被逼著去背書的痛苦。
生活中小才並不是個例,兒童節到來,每個孩子都希望在節日的歡快中放飛自我,玩得痛痛快快。而確有好多家長,覺得兒童節正好去帶孩子去文化館、去博物館,趁機讓孩子長長見識,積累學識。可是各位媽媽們想過嗎,面多博物館中你都叫不出名字的生冷的青銅器瓦罐,面對文化館那些都不認得的古書長卷,你甚至都沒有興趣,你以為孩子會喜歡嗎?
幫媽作為過來人,我能理解各位媽媽的想法,現在競爭異常激烈,家長想讓孩子多學點東西,以後面對競爭的時候更有優勢。可是家長們卻忽視了重要的一點,便是孩子個性和天性的發展。
讓孩子多做自己喜歡的事、去和小夥伴一起玩耍,並不是對孩子的放縱,反倒是孩子可以從遊戲中學到很多東西。在和小夥伴一起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會學習如何更好地跟同伴交流合作、如何幫助他人以及讓他人幫助自己、在遊戲中如何分配角色和任務更加公平合理、如何帶領團隊和配合團隊、如何處理好與同伴的關係等。而這些是在課本、文化館中學不到的。
所以,幫媽建議,在兒童節以及其他節日,家長應帶孩子多去孩子想去的地方,而不是你以為孩子應該去的地方,不要讓孩子對節日產生恐懼,成為下一個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