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媽媽,你會死嗎?”媽媽們難以啟齒的話題……

“6歲女孩患腦癌,

家人為他記錄下生命中的最後九個月”,

“河北7歲白血病男孩自拔氧氣管,

對父母說了3聲‘謝謝’後離開人世”

Ms.懂看完後整個人都不好了,

其實每天都有許多兒童因不治之症離開人世。

沒有父母是不痛心疾首的。

在半個月前的新聞中,一位美國5歲女孩朱莉安娜,在明確痛苦的手術能延長生命,並可以和家人多些時間在一起,而在家將會獨自走向天堂的前提下,家人尊重了她自己做出的死亡決定。而目前,這樣坦然地交流“死亡”,在國內面對臨終的家庭裡幾乎做不到。無論是對於家長、孩子,還是客觀環境。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

“呸呸呸,別問這種問題!不吉利”

這是我們熟悉的對話模式

我們的文化傳統

導致我們賦予了“死亡”神秘而又黑暗的色彩

因為避而不談

所以心生恐懼

但真當寶寶長大了,

開始問你這個問題了

你又該如何回答呢?

寶寶第一次接觸死亡概念可能是看到魚缸裡一條魚浮在水面上,不動了;也可能是看到路上一條狗躺在地上,不動了;也可能是家裡姥姥(或奶奶)躺在床上不動了。雖然形式不同,但這都以為這”死亡“,孩子必須通過這些具象的事件和畫面來產生對死亡的第一概念。但別把它說的可怕,因為它只是一場”漫長的離別“。

寶寶如果不問,

就不必主動對他們進行生死教育,

等到孩子到了學齡再教育會更好

結合事例進行交接

切記不要抽象地講,

容易讓兒童產生不好的聯想。

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

對死了什麼親人、

和這個親人的關係等,

都會讓孩子對”死亡“產生一套自己的理解和感覺

所以此時更需成人來疏導,

不要對孩子說謊,

但可以委婉的像孩子解釋死亡

比如:“他只是永遠睡著了。”

“這只是一場漫長的離別,

等我們老了也會經歷這樣的離別,

所以這並不可怕。”

家長可以表現出對親人故去的傷感

但不能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

否則孩子也會矇矇矓矓地對死亡產生幻想和恐懼

應該讓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事

死了就不動了、不吃了、也不工作了

就像睡著了一樣,只是不會再醒來了

我們忌諱談“生”

於是因為缺乏兩性教育,

導致了很多不幸的發生

我們忌諱談“死”

於是很多孩子輕視生命,

也導致了很多不幸的發生

孩子們還小,很多小事在他們眼中也就變成了大事。

做好生死教育,讓孩子們初步瞭解人生的意義所在。

如果你的孩子問你:

“媽媽/爸爸,為什麼人會死呢?”

你會怎麼回答呢?

歡迎發送你的看法給我們

讓我們一起分享你的見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