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包包的發展歷史

包包,是現代人的重要佩飾,尤其是女性去哪都不了一隻包包。在中國古代,衣服大多沒有口袋,古人出行時“包”更是不可或缺。在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可以找到“包”字。漢代出現的一種叫“綬囊”的“包”,使人們帶什麼“包”還成為身份的象徵。唐代的高級包有“紫荷”、“金魚袋”等,而古代女性最鍾情的“包”則是“香囊”


先秦時期最流行的包包叫“佩囊”


以銀

用金子裝飾並盛放金質魚符的魚袋,稱為“金魚”或“金魚袋”,這是當時最高檔次的包,唐韓愈《示兒》詩稱:“開門問誰來,無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帶懸金魚。”唐朝低級官員出使國外時,常會借高級官員的紫金魚袋抬高身份,謂之“借紫”。宋朝使用的“魚袋”也有金魚袋、銀魚袋之分,但僅是一個空包,魚符被廢用了,僅在這種包上繡上魚紋,凡有資格穿紫紅、緋紅官服的高官均可用這種包。

金代包包以“紫襜絲”級別最高


除笏囊、魚袋外,古代官場、文人間還有一種包很流行,這就是用來盛放計算工具、文具一類的“算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有詩稱:“老夫三日門前立,珠箔銀屏晝不開。詩卷卻拋書袋裡,譬如閑看華山采。”其實,“算袋”這種包很早就有,但漢代稱“書囊”,也稱“書袋”。《漢書·孝成趙皇后傳》記載:“中黃門田客持詔記,盛綠綈方底。”唐顏師古注:“綈,厚繒也。綠,其色也。方底,盛書囊,形若今之算幐耳。”宋朝稱算袋為“昭文袋”,也稱“照袋”、“招文袋”,民間則稱其為“刀筆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明朝時還出現了鳥皮包,方以智撰《通雅》引《眉公記》稱:“王太保從蒼頭攜照袋,貯筆硯。袋以鳥皮為之。”


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稱為“書袋”。《金史·輿服志》記載,金世宗時,為區別官吏與庶民,曾頒佈詔令:“省、樞密院令、譯史用紫襜絲為之;台、六部、宗正、統軍司、檢察司以黑斜皮為之;寺、監、隨朝諸局、並州縣,並黃皮為之。”元明清時代,隨著新物件的出現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來越豐富。如放錢放物的多用包“褡褳”、放煙絲的“煙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掛表的“表帕”、裝飾價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 “褡褳”為雙層袋子,中間開口,兩頭放錢,使用時從中間對折,搭於臂膊上,故又稱“搭膊”。因為搭膊多用來裝錢,民間乾脆呼之為“錢袋子”。因為“袋”與“代”諧音,常用之贈人,以討“代代有錢”的口彩。


古代女性最青睞的包包是“香囊”


在早期,皮包大多是男性使用的,而布包才是女性用包。《禮記·內則》有這種說法:“男鞶革,女鞶絲”,漢鄭玄注:“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韋,女用繒,有飾緣之。”到後來,男包也可以用布帛製作。唐朝女性的包最新潮華貴。如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北壁有一幅壁畫,畫面上一位元近事女頭梳雙丫髻,一手執杖,一手持巾,身邊的樹枝上掛著一隻豪華女包。古代女性最喜歡的包是“香囊”。香囊又稱“薰囊”、“香袋”,用布帛製作,裡面放的不是物什,而是香料一類東西。由於香囊既可作為飾物又能散發出令人愉悅的香氣,早在先秦時期,女性已開始佩戴香囊。《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容臭就是後來說的香囊。


到漢魏時佩戴香囊已流行開來,魏繁欽《定情詩》:“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1970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中曾出土多隻薰囊,在墓穴內的兩個邊箱裡就發現4只香囊。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也特別喜愛香囊。據宋樂史《楊太真外傳》,楊貴妃臨死時身上還掛著香囊:“及移葬,肌膚已消釋矣,胸前猶有錦香囊在焉。”古代女性喜歡香囊,其實還有一層特殊意思,往往把“包”視為“定情之物”。唐孫光憲《遐方怨》詞即稱:“紅綬帶,錦香囊,為表花前意,殷勤贈玉郎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