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起讀吧】袞袞諸公緣何“腹中空”

如果不是媒體披露,真不敢相信北京植物園裡的曹雪芹紀念館門前說明牌上,曹雪芹居然被改了“姓”——拼成了“Cai Xueqin”,改姓了“蔡”。細讀整篇英譯,那些複雜語句的翻譯都沒出錯,為何偏偏把最重要的姓名翻譯錯了呢?是文化水準、翻譯能力問題?顯然不是。

這顯然是中譯外出了錯,而外譯中出錯的,也不鮮見。著名學者朱正的《當代學人精品·朱正卷》中,就談到《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的譯文,把“肅 反運動”全部誤譯為在中共黨史上沒有文獻根據的“肅清運動”了。而且朱先生特別指出,這是譯者缺少中共黨史方面的知識所致。這固然是個重要原因,不過,出 版社歷來實行的是“三審三校制”,難道從責任編輯到總編輯每位把關者也都對那場運動不清楚嗎?

其實,還有比這些錯得更離譜更荒唐的。記得前些年出版的《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之第三章竟然把蔣介 石(ChiangKai-shek)譯成了“常凱申”。譯者時為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據其稱因不熟悉“韋氏拼音”所致。

我們總嘲笑歌星明星“不文”,他們把“陳燮陽”叫成“陳變陽”,把劉海粟呼成“劉海栗”,甚至將西安事變姓張和名城的兩位將軍,答成“張學友、郭富 城”,這自然貽笑世人。但明星娛人,所受教育程度有限,倒也不足為怪。然而現在卻不對了,我們搞學問的雅士,搞翻譯的學人,袞袞諸公,卻變成了腹中空空。

(本文發表於2016年12月1日今晚報副刊,作者:司馬牛)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