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會思想的蘆葦

會思想的蘆葦

薑琍敏

法國哲學家巴斯卡說:人是一株會思想的蘆葦。蘆葦有多脆弱,折一莖便清楚了。可是且慢,這是一株會思想的蘆葦,你若折它,它可會問你憑什麼折它的。你若說出個道理,它可能會舉出兩個道理來反駁你,直駁得你下不了手;甚至即便折斷了它,有一天你萬一良心發現了,可能還得跪下來向它告饒——這就是人這株“蘆葦”與一般蘆葦乃至萬事萬物不同之處。可見“思想”不是鬧著玩的,人唯有借著它,才兀地高貴而尊嚴起來。

可“思想”也給人帶來麻煩。因為思想會帶來正誤之分,尊卑之別,而有了比較心和辨識欲,也就有了無窮無盡的困惑與煩惱。困惑和煩惱多了,人又想從中解脫。於是便“思想”出種種主義,演化成色色追求。參禪學佛以求徹悟的自然也不在少數,所以,翻開禪宗故事,便是“如何是禪”這類問題。

有趣的是,歷代高僧對此問題的回答,幾乎沒一個相同的,更沒有一個確切的意思。有指著燈籠道“大好燈籠”的;有舞著蠅拂道“好個拂子”的;有答“空中一片石”的;更有一聽此問題劈頭便打的!

識得一點禪的都知道,禪宗一派有其不羈的個性。即使教學方法,也多由說公案,參話頭來悟得;乃至棒打吆喝,拳腳相加都不稀罕。可再怎麼,也總不至於連個何為禪,也顧左右而言他,讓人不得要領吧?細想想,又覺釋然。若非如此,那還叫“禪”嗎?那還見個性嗎?那還叫“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嗎”?至於他們所答之不同,恐怕根本就在於所悟途徑不同吧。你有你悟,我有我覺,所以在他眼中是“大好燈籠”,在彼眼中便成了“好個拂子”。通途原非一徑,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悟得者,你便立馬進了城。執迷者,我便明白告訴你,你若不解,還道我說得不明不白呢。於是乎,還是一頭霧水在城外徘徊,不得其門而入。

不過,究竟我這樣理解對不對,我拿它不准。且罷,倒是覺得自己生而為一株“會思想的蘆葦”,既是幸事,亦是先天之大缺憾。因為這世界上“思想的蘆葦”何其多,而“蘆葦”的思想又何其之多矣!彼此間的溝通因此而大為艱難亦不論它,便是往羅馬的道路,有時也覺著未免太多了些——多少人一不留神便走岔了道,多少人稀裡糊塗或自以為是地趕了一輩子,卻還在八百裡外的曠野裡瞎轉悠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