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肝膽篇:尊重規律

尊重規律

嚴 陽

明人王琦《寓圃雜記》有“近年大風雨”一章,記載了這樣的事:成化十七年 (1481)秧苗插下不幾天工夫,就長勢旺盛,黝黑黝黑的,農民們非常開心。但到了八月中旬,晴時太陽像火團一樣,把秧田裡的水煮開了一般;風雨大作時,田間的水四處橫流,秧苗似乎都縮下去了。這年莊稼歉收嚴重,第二年發生了大饑荒。

對農業生產有些瞭解的人都知道,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規律。比如說“清明前後種瓜豆”,又如說“清明到,麥叫叫”。這些說的就是農作物的播種、生長和收穫都有個大概時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們的生命體跟我們人類一樣,存在著遺傳密碼,而這遺傳密碼乃是其與大自然長期適應的結果。如果氣候反常,必然導致其內部出現“亂碼”情況,進而導致作物的生長與收穫反常。

其實,就人的生長過程來說,不也是這樣嗎?——“七坐八爬九個月出牙”之類就是對這種生長規律的總結。反過來說,一個孩子的生長發育如果明顯超常,則未必是好事,譬如身高與體重明顯超出常人,則存在“巨人症”或“肥胖症”的風險。

就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經濟發展來說,“過快”也未必是好事。為什麼?因為它往往意味著過多地消耗資源、破壞環境以及對於經濟規律的忽視。雖然在政府、政策的強力推動之下,也有可能在短時間裡取得一定成績,但這樣的成績,相對於隨後而來的問題,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它甚至還會留下嚴重後遺症,讓人後悔不迭。比如說,早些年有地方為追求發展速度不惜“先污染後治理”,一些經濟指標是上去了,但人居環境的品質卻下來了;真要治理,經濟成負數增長,都不見得能整出青山綠水來。又比如說,房地產一度成為某些地方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但房地產泡沫化帶來的風險眼下越來越大,並讓專家十分擔心。

規律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對於反自然的或者說是有違社會及經濟規律的某些現象,我們不要沾沾自喜,而應保持警惕。我們需要對規律多一些尊重。也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實現與自然的和諧,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