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鐘與瓦釜
管淑珍
近年,不少人把“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這句話掛在嘴邊。
在眾聲喧嘩的年代,人人都是自媒體,究竟誰是黃鐘誰是瓦釜?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年代,恒定的標準與多元的現實經常碰撞,黃鐘和瓦釜恰如真假孫悟空,變化令人眼花繚亂,而作為旁觀者,怎樣評說才算持論公允、恰到好處?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一語道出文藝界的通病:“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誰都不服氣誰,誰都不甘心平庸,在名利道路上前赴後繼,捉對廝殺者有之,按下葫蘆起了瓢者有之。辯證地看“文人相輕”現象,既有利於文藝的繁榮,也存在導致惡性競爭的隱患。
《紅樓夢》中的元春很可愛,其優點在於敢於承認自己短處。面對大觀園中眾多才女,她說:“我素乏捷才,且不長於吟詠。”面對逞才任性的齡官,元春給予的卻是金口玉言:“不可難為了這女孩子,好生教習。”
身處人才濟濟的文藝界,既要有容人之量,也要有被人容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