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起讀吧】何以流行假家譜

不知道是幸運還是巧合,近幾年經常與“名門之後”相遇。不管是書法集、詩集中作者簡歷所透露出來的資訊,還是被人介紹或自我坦白,某某名人的幾代、十幾代、數十代嫡孫,都會趾高氣揚地出現在不同的場合,談家事,談事功,談收藏,讓我這個五輩子的貧下中農大開眼界。

與“名人之後”的屢屢相遇,也許是盛世的象徵。想一想,現在強調功德,看重官職,講究血統,推崇消費,有來頭的人,也就是說,“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 捉鱉”的人,自然有雄厚的財力和家世背景,與歷史深處的名門望族有著或淺或深的聯繫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可我還是有雲裡霧裡的感覺,即使我們吃飽了幾 頓飯,也不至於有這麼多的名人出現在我的面前。

讀書是去除煩惱的方式,讀雜書,獲取寬窄長短不同的資訊也有快感。閱讀中,一個叫袁鉉的人進入視線,此人在萬曆年間寓居蘇州,為脫貧乍富或謀取一官半職 的人編造家譜,像寫小說似的,虛構輝煌的家族史,確定王侯將相為先人,歷代的封諡誥敕以移花接木的手段賡續,有鼻子有眼睛,足以亂假成真。編造假家譜,畢 竟是見不得人的勾當,蘇州有良知的士紳聯名控告,因造假行為無法定刑,只好將袁鉉趕出蘇州了事。

同今天的造假相比難分伯仲,法律有時也無能為力。明代的許多事情也是今天的事情,對比、衡量再三,總是覺得滑稽。明末松江人李延昰寫了一本《南吳舊話 錄》,其中記錄了在蘇州開業的贗譜專賣店,經營者業務老到,按百家姓編制,“姓各一譜,譜各分支”,始祖有皇親國戚、顯宦達人,消費者附認任何一支,經營 者即刻在相應的家譜上填上祖輩的姓名,畫像題贊應有盡有。

中國人不喜歡“錦衣夜行”,對煊赫的假家譜的青睞,終歸還是對權貴的嚮往,對“出人頭地”文化的頂禮膜拜。如果說,這種價值取向屬於封建社會的農耕文 明,是因物質財富的缺乏與個人選擇的單一,導致的時代與社會的局限,那麼,我們在今天依然保存對假家譜的幻想,甚至也去網上贗譜專賣店網購一冊,就值得深 刻反思和反省了。

(本文發表於2016年10月25日今晚報副刊,作者:張瑞田)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