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起讀吧】典範人物的缺失

1936年,商務印書館負責人張元濟在校閱《史記》時,常為其中的英雄人格所感動,因而想到要為青少年編一本書,以喚醒中華民族的人格。

他從《史記》《左傳》《戰國策》中選出八篇故事,譯成白話文,並附評點,成書後定名《中華民族的人格》,于盧溝橋事變前的兩個月出版,他在《編書的本 意》中說:“我現在舉出的十幾位,都能表現出一種至高無上的人格,有的為盡職,有的為知恥,有的為復仇,歸根結底,都是孔聖人說的志士仁人。這些人都生在 兩千多年前,可見我中華民族本來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謹守著我們先人的榜樣,保全著我們固有的精神,我中華民族不怕沒有復興的一日。”

此書出版後,張元濟要求胡適為其作序,胡適給張回信說:“我讀了張先生的小冊子,也有點小小的意見,我頗望張先生在這些古代故事之外,另選一些漢以後的中國模範人物的故事。”胡適建議再增加馬援、諸葛亮、陶侃、王導、魏征、陸贄、范仲淹、韓琦、王安石、張居正等人。

其實張元濟編這本書的理由同胡適幾乎一樣:近幾十年來,設學堂,講究新學,但在社會上彌漫著一種驕奢、淫逸、貪污、詐偽、卑賤、頹惰、寡廉鮮恥的風氣, 我們在那裡提倡新教育的主張,到今朝,良心上也受著很嚴重的譴責。我們將人格的扶植,德性的涵養,都放在腦後,結果是如此了。

閒暇時我偶然翻翻現在初中的語文課本,深深感到雷鋒年代或董存瑞的戰爭年代已然過去,新時代人格榜樣的確立已是迫在眉睫。當然,這種人格榜樣一定是在我們幾千年的歷史中去尋找。

我有一個親戚的小孩,15歲,一個多月前開始在夜裡出走,親戚只好在後面緊跟。幾天前,他將孩子送到腦科醫院檢查,經初步診斷疑似精神分裂。兩口子大吃 一驚的同時,也心驚膽寒。說來話長,這孩子小時候並不生活在父母身邊,兩口子白天上班時將他交給父母,晚上回到父母家吃完飯後又將他丟給父母。孩子原先成 績很好,自從迷上偶像、電腦之類,成績快速下降,自然受到歧視。我這親戚覺得奇怪,兒子竟然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如此孤獨,不知城市化的推進無形中對此有 無影響。

很快,這孩子對父親的管教只會狠 狠地扔來一隻板凳。他把自己房間的門關上,根本不知道他躺在床上做些什麼。這種情況持續了近兩年之後即出現了上述夜裡出走之事。事後我曾想難道在這孩子讀 過的書本裡就沒有一位人格的典範,在他們心理遭遇危難之時,從他們的心靈深處挺身而出?

遺憾的是,最終只能出現這樣的局面。

(本文發表於2016年10月22日今晚報副刊,作者:妙 日)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