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魂之所系,是自然與人文建構出的性靈與格調。看一座城、讀一座城,它撲面而來的獨到氣息,恰好是此處獨有,他處皆無——不同的城市文化潤養了各個城市別樣的風骨和氣場。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城市的精神之根,是城市內在的文化肌理。梁思成先生在描繪北京老城牆的改造時曾說:“這樣的環城立體公園,是世界獨一無 二的。”而現在,獨一無二的北京,它的天空因為CBD密集的高樓變得壓抑而狹窄。很多的城市在舊城改造中,因為盲從,放棄了對固有文化的堅守,丟失了被曆 史堆砌出的獨一無二的文化標誌,陷入了“千城一面”的窘境。在大規模的新城建設中,重功能主題,輕文化責任,讓缺少文化藝術滋養的現代城市,變成了鋼筋水 泥的森林。
城市建築是一首凝固的城市文化史詩。在城市建設中,不僅要將文化厚植于城市景觀中,更要呼喚城市文脈的積澱,讓舊的建築不僅能延承文脈,且能凝聚城市精神,煥發出新的文化生機。北京 “798”從昔日落魄的國營電子廠,到今日舉世矚目的民間藝術區,用它歷經坎坷的蛻變與重生,豐富了城市的色彩。“五大道”是“天津小洋樓”的代名詞,經 市政府整修改造後,它獨特的建築符號詮釋出多樣的西方建築文化氣質,演繹出中西合璧、鮮活靈動的文化風貌。這些成功的城市改造範本,貫穿了一座城的情感記 憶。
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如此,城市亦如此。在城市文脈的傳承中,不僅要充分研磨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個性,更要注重把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現代文化融為一體,注重歷史和現實的對話。唯有如此,一座城才能鮮明起來。
(本文發表於2016年10月22日今晚報副刊,作者:李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