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
不少家長一定聽過這樣的言論:
“寒門無貴子”
“孩子上學,說到底還是拼爹拼媽”。
由此,也觸發了人們
對教育資源不均類似話題的討論。
但是,“寒門再難出貴子”是否真的科學,
孩子的成績和家庭收入的關聯到底在哪?
團長帶你們用一份最新調查理理真相。
重點大學生源中,
中低收入階層子女占六成以上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陳超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組,於2016年1月-2017年3月,對中國若干地區以985、211高校為代表的全國重點大學生源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
課題組採用德爾菲法和小組討論法相結合的方法編制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為包含多種題型,多種測量尺度的結構式問卷,其中涉及生源家庭背景的變數主要是父母職業和教育背景。
編制問卷後進行了問卷的試測,回收試測問卷77份,採用a信度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試測問捲進行了內在信度和結構效度的分析,結果表明自編問卷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為了盡可能保證調查的真實性、代表性和推廣性,調查採用完全隨機抽樣,對天津、合肥、蘭州三個地區的全國重點大學進行現場隨機問卷調查。最後,現場發放問卷886份,實際回收問卷885份,回收率接近100%。
由於調查對象均為全國重點大學,且絕大部分為進入“985工程”的重點大學,其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地域性影響。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重點大學生源與父母職業的關係
這次調查結果發現:
• 來自農民家庭的生源占30%以上,占比排名第一;
• 其次來自商人、國有或公有企業職工和普通工人家庭,三者之和占比在30%以上。
其中,父親為農民、商人和普通工人的比例分別為32%、14.5%和11%,父親為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和國有或公有企業職工的比例依次為8.6%、5.8%和14%。
母親為農民和普通工人的比例分別為37%和11%。母親為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和商人的比例依次為3.5%、12.4%和3.7%。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來自中低收入階層的子女至少占全部生源的60%以上。
二、重點大學生源與父母教育背景的關係
這項課題也對重點大學生源與父母教育背景的關係做了調查。調查還發現:
絕大多數生源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偏低,獲得碩士、博士等高級學位者極少,絕大多數集中在小學到高中階段,比例在60%以上。
其中,父親學歷為小學和初高中的比例為62.5%,父親學歷為博士、碩士、學士和專科的比例分別為0.9%、3.4%、14.6和9.4%;母親學歷為小學和初高中的比例為65.7%,母親學歷為博士、碩士、學士和專科的比例分別為0.6%、1.9%、10.5%和8.0%。
從這份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重點大學的生源中,所謂“寒門子弟”仍然占大多數,其他各種家庭背景的生源比例比較分散,並且均不構成絕對優勢。
或許,從另一個側面,調查也正反映著,接受高等教育乃至優質高等教育,仍然是“寒門子弟”尋求改變命運的主要管道。“寒門無貴子”這樣的結論,顯然也是不成立的。
父母教育程度與子女教育
存在關聯和傳承
但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則是:父母的教育程度與子女教育存在著關聯和傳承性。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曾有這樣一份發現:
不同社會階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是不均的,不同背景和職業的人口,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樣是不均的。
布迪厄研究發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農民的兒子上大學者不到1%,70%的工業家兒子上大學,自由職業者和高級職員的兒子上大學的比例超過80%。
同時,不同社會出身的人,進入不同類型院校和不同類型專業學習的條件概率是有顯著差異的。
在造成差異的各種因素中,布迪厄認為社會出身對差異的影響最大,超過了性別和年齡。
而父母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的關聯性與傳承性,正是布迪厄所說的“再生產”和“繼承人”關係,深刻地體現出家庭背景對子女的影響及代際傳遞。
通常,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對子女的教育要求相應也更高,對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指導作用也更有效,子女的受教育成都因而也會更高。
儘管,學歷或許不能作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全部標準,但不可否認的是,更高和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著更好的職業和更高的社會地位。
比如,在陳超副教授的調查結果中,同時也發現:
職業為農民、工人等的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大都為小學或初中,而職業為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人員等的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大都在專科以上。
只不過,家庭背景對於孩子受教育程度乃至一生的影響,不該簡單歸結為經濟方面,而通常是社會地位與身份造就的思維。寒門出貴子或許有難度,但決定性因素並非在於家庭收入。
所謂貧富對孩子的影響
到底是什麼?
是的,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無法決定自己的家庭背景,但,如果自己,或者孩子全盤接受了階級固化、寒門再無貴子的設定,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哈佛大學著名的公共政策教授羅伯特·D·派特南有一本書叫《我們的孩子:危機中的美國夢》(Our Kids: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其中講述了貧富孩子之間的差異,不少觀點都很有普適性。其中涉及的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因素,或許能讓家長們都有所啟發,重新思考在既定社會背景中,家庭收入與孩子的教育之間真正的關係。
1、窮人的孩子缺少生活中的榜樣,父母很難給出思維、處事上的好建議,缺乏足夠的教育投入。
△ 學歷低/貧窮的家庭,父母花在孩子教育上的時間,精力也比高學歷/富人家庭要少。
這樣的結果是,導致了不少經濟條件不夠好的孩子輸在了所謂的“起跑線”上:
2、由於不注重健康飲食和鍛煉,窮孩子的肥胖率也更高
而肥胖率高與身體素質和健康也很有關係。此外,肥胖兒童在學校和社會裡還可能不受到歡迎,自信心也可能受到影響。(反過來,可以看看諸多人健身成功而帶來自信的例子)
3、即使科技面前人人平等:富人的孩子們用電腦來尋求充電進步,窮人的孩子們常常用電腦來打發時間
即便科技讓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容易,但很少讓我們意識到的是,不同的孩子對同一種科技的利用也會有很大不同。
“相比于窮人家的孩子,富人的孩子們更善於利用互聯網來找工作,進行線上學習,社會活動,搜集新聞和管理健康,讓他們更上一層樓。而窮人的孩子們更常把它用來娛樂休閒……”
4、課外活動的參與程度不同
課外活動是一種社交也是一種學習,在美國大學的錄取體系中,異常重視課外活動,而在國內,其實一樣對孩子的多元化素質越來越看重。課外活動、多見世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5、對社會的信任度
對社會的信任度其實也可表現為對自己的信心。信任度永遠是相互的,如果對社會失去了信任,那麼,孩子們的安全感顯然也是無處安放。
當然,父母對孩子夢想的鼓勵程度,對孩子三觀的塑造……一樣是關鍵因素。周沖在《貧窮不可怕,貧窮的思維才可怕》一文中則指出:
貧窮的家庭帶給孩子的不良影響是貧窮的思維,這些觀念包括不珍惜時間;遇到錯誤總是歸咎他人、不做必要的反思;安於現狀,不願意努力改變貧窮;將成功寄希望於拜神求籤、投機運氣;不願意繼續學習、投資自己。
所有這些都是行動力的問題——貧窮可以看做是一段時間內的挫折。但是遇到困難、挫折怎麼辦?是破罐破摔,還是力爭求變?父母的表率往往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整天打牌、酗酒、對工作不認真、對生活罵罵咧咧,孩子看到後很難受到正向的啟發。
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階層的流動或許都不是易事。但是一個個“寒門”走出的“貴子”卻在說明,從不應放棄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去讀書,不放棄一切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就是最基本的方式。
與此同時,讓孩子保持好奇心、求知欲,他們便不會滿足於被局限,會自動自發地去探索未知世界,自然也就闖出了自己的天地。
決定孩子成績與成就的,從來不是家庭收入。
你對“寒門難出貴子”這個話題
又是持著何種態度,
歡迎來文末和我們聊聊~
文 | 默魚
成都兒童團稿件,版權歸成都商報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