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的注意力絕大部分放在孩子的身體發育上,挖空心思為孩子補充營養,期待孩子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卻忽略了對孩子更重要的——心理健康。
爸爸媽媽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言行正毀掉孩子......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生命體形成最重要的階段,同時也是孩子身體、心理最脆弱的階段。
一個孩子的身邊存在無數隱形“危機”,能健健康康長大是一個不易的過程。
幼兒身體方面的發育是按照一個可以預期順序進行,它比較嚴格地受時間的制約。(身體發育則是指組織、器官的結構與功能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分化演變過程。)
孩子的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密切相關,也正是由於嬰幼兒時期孩子身體發展存在局限,影響著孩子心理建設的發展。
特別是處在3-6歲的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尤為明顯。兒童教育家佛洛德曾用“動盪不安”來形容這個時期的兒童。
認為3~6歲這個階段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不無道理。
孩子到3歲時會突然發生很大變化,有些孩子變得非常不聽話,固執,任性,有的孩子情緒突然變得很不穩定。
爸爸媽媽如果不注意自己言行舉止、教育方式,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毀掉”孩子。
1、輕易剝奪孩子的安全感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你這麼想留在動物園,那就留在這兒,晚上讓大老虎吃了你”
這樣大人認為玩笑的話,請以後千萬不要再說了。我們成人,看到這些話,理所應當地覺得這是玩笑話,只是為了嚇嚇孩子而已。
這種成人的“慣性思維”犯了教養的大忌,因為孩子一定會信以為真!你的“玩笑”對於孩子就是恐嚇......
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會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圍的環境,學習新的事物,他的情緒和智慧發展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更無法信任別人,對他人的不信任導致無法與人建立友誼,這很可能導致孩子成為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
2、輕易表現對孩子的厭棄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了是非觀念。
然而事實上很多爸爸媽媽不僅表達對孩子的愛,還會對孩子說一些“狠話”來表達嫌棄:
“你是怎麼搞的,我怎麼會有你這麼個兒子”
“算了吧, 看你這個樣子,就知道以後沒啥出息”
爸爸媽媽不經意間說出的話,很可能摧毀孩子的本就脆弱的心理建設,試想一個得不到愛的孩子,他的心理發育可能健康嗎?
3、輕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你看人家小豪,比你強一百倍!”
“靠著一點分,就不能給我爭口氣啊”
在兒童的教養過程中,鼓勵的重要性大過於其他方面,因為缺乏鼓勵是造成兒童偏差行為的基本原因。
每一個小孩都需要持續給予鼓勵,就如同種子需要水一樣。如果沒有鼓勵,孩子無法成長發展,也無法獲得歸屬感。
當爸爸媽媽靜下心來將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就會發現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
“你剛剛學畫時,連筆都拿不住,現在已經會畫手絹了。”
“你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
孩子受到鼓勵後,學習熱情和思考探索的積極性會很高。有意識的表揚,對於孩子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4、窺探孩子的隱私
“我是你媽,跟我還要什麼隱私”
“你才多大一點,懂什麼隱私”
《虎媽貓爸》裡茜茜主動要求寫日誌虎媽十分開心。但虎媽把看孩子日誌當成理所當然,還跟檢查作業似得把孩子寫錯的一些字標記出來。
原本孩子很有積極性的做一件事,可虎媽突然跟佈置任務似得對孩子有所要求,那對幼小的孩子來說是很影響她的創造力和思考力的。
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當做是大人一樣有權利做決策。
但是,權利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可以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瞭解在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的角色,而每一個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權利。
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
0-1歲:積極與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的信任感。
1-3歲: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自信心,並遷移到以後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3-5歲:培養孩子心理的獨立性,鼓勵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只在需要時適當説明。
5-6歲:培養孩子的求知欲,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