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個網路信號都有實體的話,我們眼前的世界一定會越來越擁擠。
二十年前,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獲取資訊和相互交流的方式。現在,這一運動正在以相同的方式改變我們與周遭物理世界的聯繫。據市場研究機構 DC預測,到 2020年時,全球物聯網設備安裝量將達到281億台。
“物體”不再了無生氣,而是與我們的生活交互關聯。本篇,行業專家和創業者們將一起聊聊物聯網創業機會。
1.陳孝良
聲智科技 CEO,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聲、光、電融合傳感將會創造出更多新資料,進而推動商業模式創新。
讓機器適應人類,是人工智慧得以實現的核心要素。
聲、光、電、熱、力、磁,這幾種傳感是人類獲取資訊的重要手段,也是數位世界感知物理世界的主要途徑。其中,聲學(麥克風)、光學(攝像頭、雷射雷達)和電學(GPS、電子雷達)更是核心要素。
從投資角度看,當前著名的人工智慧企業基本可以按這三個傳感方式來劃分。
這裡有個問題值得琢磨:聲、光、電傳感技術早於電腦而出現,比如留聲機、照相機和雷達。為什麼直到現在,它們才開始引起產業界的重視?
縱觀技術歷史,總是聲學先行,光學和電學次之。所以,我們不妨以聲學領域的麥克風技術為例展開探討。
電腦和手機很早就配置了麥克風,但直到 Amazon 推出一款麥克風陣列的 Echo,產業界對這類產品忽然變得極度關注並爭相模仿。究其原因,除了這款產品在計算和通信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更主要的原因是場景發生了變化。
在 Echo 出現之前,麥克風解決的一直都是近場問題。近場語音交互要求人類適應機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技術的不足,是典型的由於技術限制而刻意回避場景的案例。但實際上,人類之間的語音交互都會拉開一定距離。所以,現在我們開始需要機器適應人類的遠場語音交互。
機器適應人類,這可以說是電腦技術的一個巨大進步,也是人工智慧得以實現的核心要素之一。
這並非聲學領域特有的問題,當汽車安裝攝像頭和雷達,以及自行車安裝 GPS 時,場景變化帶來的技術挑戰才會凸顯出來,因為真實場景所需要的技術並非是簡單升級而是顛覆性創新。這也是當前技術型創業公司被青睞的主要原因。
然而,單一傳感方式所帶來的影響總是有限,不足以推動整個技術和社會的變革。例如,麥克風陣列可以採集人類自然對話的語音資訊,從而逐漸演化、理解人類語言。這意味著將來機器可以讀懂我們的思想,十分可怕。但這種理解其實還比較片面,缺乏圖像、位置等其他傳感資訊的支援。
從這個層面來說,人工智慧必須融合多種傳感方式,而非局限於聲、光、電、熱、力、磁,再加上強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才能在某些領域超越人類,從而看懂世界,推動更多新商業模式的誕生。
當機器獲取的融合資料足以覆蓋人類產生的資料的十分之一時,大多時候,人類只需要說一說、看一看或者想一想,機器就能捕捉到背後的思想。
未來到底會產生哪些新的商業模式,我們尚不可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廣告模式肯定不是人工智慧時代的最佳商業模式。
物聯網還有哪些創業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