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原來大多數婚姻,都經不起這件事的考驗!

1

瓊瑤家裡最近出事了。

瓊瑤已經90歲的丈夫平鑫濤,因為失智、中風住院,需要插上鼻胃管維繫生命。瓊瑤跟平鑫濤前妻的子女,圍繞著“要不要插管治療”開撕。

瓊瑤堅決反對這一做法,因為丈夫曾經立下遺囑,希望可以清清爽爽地有尊嚴地離開,無論是氣切、電擊、插管、鼻胃管、導尿管等通通不要。瓊瑤認為這樣活著是種殘忍,結束殘忍就是對病人的仁慈。

而平鑫濤的三個子女卻表示,跟父親確認過遺囑上寫的是病危,而平鑫濤只是失智,並沒有到放棄生命的地步,插上鼻胃管後是可以恢復意識的。父親的記憶雖然失落了,但仍渴求愛與被愛。

平家子女認為,瓊瑤承受不住,是因為她無法看著平鑫濤成為一具沒有靈魂的肉體,無法接受平鑫濤不記得她的事實,無法聽到平鑫濤的甜言蜜語,所以想要放棄。

在與平家子女幾次刀光劍影的爭執中,瓊瑤萬念俱灰,不再相信人間有情,並表示暫時不會去探視平鑫濤。

這裡需要給大家科普一下,瓊瑤和現在的丈夫平鑫濤是再婚夫妻。當年,瓊瑤的書在平鑫濤的皇冠出版社出版,兩人相識相知並相愛。但當時平鑫濤已婚並且有三個孩子,於是兩個人展開了婚外戀,直達1979年才結婚。當時平鑫濤已經52歲,瓊瑤也年過不惑。

剛看到瓊瑤的這則新聞時,我是同情她體諒她的。然而,在看過瓊瑤在Facebook上的記錄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

瓊瑤在Facebook上曾記錄道,平鑫濤失智後,她每天會問丈夫三個問題,“你好不好?”“你有沒有不舒服”,以及“你愛不愛我?”她寫道:“我們之間,就靠這三個問題支撐著”。

每一次瓊瑤問“你愛不愛我”,平鑫濤都回答“愛”。有一次,她改問:“有一個人,名字叫做瓊瑤,你知道她嗎?”平鑫濤卻回答“不知道”。

瓊瑤寫道:“刹那間,四周所有的聲音都消失了,天地萬物全化為虛有。”看到這句話後,我有些相信平家子女的話了。

想當年,早已過了談情說愛年紀的瓊瑤,在面對已婚男人平鑫濤時,不惜背上“小三”的駡名、義無反顧地與平鑫濤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頗有“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氣概。只是,在遭遇生活的坎坷的時候,當初的那份真愛,怎麼就有些動搖了呢?在愛人與死亡最貼近的時候,八十多歲的瓊瑤怎麼還是以自己的愛情為重呢?

是不是真的應了那句話——“病床前見真心”?

2

之前在微博上看過一個段子,女生給男朋友發微信:我發燒了,39.5度。男生卻回答“哈哈,牛逼啊!”看的時候,我捧腹笑了半天。笑完之後,突然就很傷感,這樣的回答,大概是沒有關心,沒有愛吧。

都說生病是一面照妖鏡,一個人愛不愛你,生病見分曉。睿媽對這句話從來都是深信不疑。

睿媽的前任就是在我生病時出局的。那一年冬天的晚上,我發燒了,家裡也沒有藥,渾身又冷又熱,有氣無力,難受極了。我打電話給前任,希望他可以買點退燒藥送過來。可他卻不耐煩地說在上夜班,過不來,讓我自己解決。

掛了電話以後,我強忍著難受,弓著腰扶著樓梯,一步一步地從六樓走到一樓,又在寒風中等了將近半個小時的出租。當時年紀小,一個人在深夜乘坐出租,難免有些害怕。一路上,便強裝鎮定,假裝給男友打電話。

到了醫院門口,終於撐不下去了,癱坐在地上。很謝謝當年的一個小護士,把我攙進了醫院,幫我掛了號。而我當時最親近的男友,卻是連一個關心的電話都沒有。

和前任分手後的兩年裡,我都沒有勇氣和信心開始一段新的感情,直到遇見了睿爸。在我和睿爸還處於朋友階段的時候,我不經意的一句“有點兒小感冒”,睿爸便在下班後為我送來了感冒藥和薑,第二天早上又特意買了養胃粥送來。那一刻,我有了非睿爸不嫁的想法。

從我懷孕那一刻起,睿爸便參與了進來。陪我產檢,陪我爬樓梯促進開指,陪我散步,學習做孕餐,學習育兒常識,一樣也沒落下。

生完睿睿住院的那三天,睿爸請了假一直陪在我身邊,凡事親力親為。而我旁邊床位大姐的老公,自打孩子出生後,眼睛就沒有離開過孩子,大姐想要喝杯水,她老公都置若罔聞。

所以,睿媽總覺得,一個不愛你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許可以被隱藏。可一旦你生病了,他就會露出本來的樣子。

3

或許瓊瑤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和靈魂上的共通,所以願意尊重丈夫的意願,選擇有尊嚴地離開。我們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利去評判他人的對與錯,但如果換成了我,我無法在親愛的人還可以活下去的時候,痛下決心讓他撒手而去,也捨不得在他一個人承受病痛折磨的時候不去看他一眼。

真正愛一個人,不是嘴上的山盟海誓,而是病床前的陪伴;不是多喝熱水,而是一碗精心熬制的小米粥;不是一句好好休息,而是在你需要的時候突然出現;不是幾句不鹹不淡的安慰,而是發自內心的關心和照顧。

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呢?我們如今才多大年紀,現在都不肯照顧,都不當回事,還能指望老了以後他不離不棄地守在你的身邊嗎?

所以,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愛你,是不是真想和你白頭偕老,就看你生病的時候他怎麼做。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