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一個媽媽圈裡,糕媽看到幾位媽媽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有關寶寶體檢的事情。
一位媽媽說:“寶寶總要體檢,好麻煩!”
另一位媽媽附和道:“是啊,要帶著寶寶趕路、排隊,一般檢查完了啥問題都沒有。”
後來乾脆有媽媽表示:“我家寶寶最近啥都好,下一次體檢我不打算帶他去了。”
糕媽看到這裡,嚇出一身冷汗,這幾位媽媽心好大啊!
寶寶的健康狀況並不是父母判斷一下就可以了,而是需要通過科學的檢查來判斷。這也就是為什麼從寶寶一出生,就要不斷地進行一輪又一輪的體檢。
體檢這件事,對寶寶來說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在體檢這件事上亂來,那遭罪的可是無辜的寶寶呢。
體檢基本資訊看這裡
Q:家長多久需要帶寶寶去進行一次健康檢查?
▼
答案:
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規定:
新生兒出院1周內,保健醫生會到家中對新生兒進行訪視。
新生兒滿28天以後,到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滿月隨訪。
嬰幼兒時期,在3、6、8、12、18、24、30、36月齡時,接受共8次健康檢查。
學齡前,每年接受一次健康檢查。
▼
注意:如果發現有一些高危因素或生長發育偏離,就需要在醫生的安排下,增加健康檢查的次數。
Q:哪些體檢專案需要格外重視?
▼
聽力檢查
寶寶出生後48小時至出院前,就要完成初步篩查;未通過或者遺漏的寶寶需要在42天內進行雙耳複篩;還未通過的,就需要在3月齡內再次接受進一步診斷。
常規的聽力篩查,在6、12、24、36月齡時進行。
▼
視力檢查
寶寶在第一次去做常規體檢的時候,就可以接受第一次規範的眼部檢查。以後每次常規的兒科體檢都應該檢查一下眼睛的情況。
美國兒科學會推薦:
在寶寶出生後就要檢查眼部是否缺陷。
6個月的時候,要檢查眼球運動的一致性以及可能存在的眼部疾病。
3~5歲,每年都要做一次眼部篩查。
6歲以後,每隔一年做一次眼部篩查。
▼
口腔檢查
美國牙科醫生建議,在孩子一歲生日的時候,家長應該帶寶寶去進行第一次牙齒檢查。
此後,每半年檢查一次牙齒情況。以便對乳牙的保護進行指導,並幫助恒牙的正常萌出。
▼
血常規篩查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規定,在寶寶6~8、18、30月齡時,各要接受一次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各種資料的改變會給醫生以提示,以此來判斷寶寶的身體情況。
尤其是6~8月齡的血常規檢查,非常重要。
這是因為即便是孕期營養狀況良好的媽媽,她所提供的儲備鐵也只能滿足寶寶出生後4~6個月的需要。
同時乳類為主的飲食結構也不能滿足寶寶對於鐵的需求,容易造成貧血。
因此需要通過血常規的檢查,來避免持續性貧血,給寶寶生長發育帶來的危害。
體檢謠言,你都中招了嗎?
▼
真相:
除非寶寶有明顯的缺乏微量元素的症狀,否則沒有必要主動檢查。
微量元素檢測只是檢查手段之一,而且檢查結果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所以並不能直接用來判斷寶寶缺不缺。
還要強調的是,拿寶寶的頭髮去做微量元素的檢查,絕對是不科學的。
而是應該在寶寶表現出缺少某些微量元素的行為特徵之後,再去進行微量元素的檢查。
謠言:我家又沒裝修,為什麼要做血鉛檢查?
▼
真相:
血鉛含量的篩查是有必要的,鉛中毒對寶寶危害很大。
而且除了裝修,很多環境存在潛在風險,比如餐具玩具塗層、附近的工廠排汙、空氣污染等。
鉛會對嬰幼兒造成不可逆轉的大腦傷害,導致學習障礙、行為問題和貧血。在較高的水準,大劑量的鉛可以導致癲癇、昏迷,甚至死亡。
一般有風險的寶寶需要在1歲和2歲進行血鉛檢查,有的甚至需要一直檢查到6歲。
謠言:寶寶腿紋不對稱就是髖關節發育有問題,就得找醫生治。
▼
真相:
並不都是如此,X光檢查才是確定的標準。
有些寶寶即使髖關節正常,但是由於特別胖,也會出現腿紋不對稱的情況。
是否真的髖關節發育有問題,需要醫生通過安全且無痛的X光檢查來判斷。
糕媽說
離開溫暖舒適的子宮,寶寶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用小小的身軀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因此體檢就成為寶寶生長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對於小寶寶而言,還處於對子宮外部環境的適應期,因此體檢的頻率也會相對頻繁,以便及時發現寶寶的各種情況。
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一天天長大,對環境的適應性越來越強,體檢的間隔時間也會有所拉長。
但是這可不代表爸爸媽媽們就可以偷懶,不按時帶寶寶去體檢,甚至不體檢。
糕媽希望,大家都應該把寶寶體檢真正的當個“事”來對待,讓寶寶在父母的關愛中、在科學的檢查過程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
參考文獻: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海蒂育兒大百科》、《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網站
kidshealth、parents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