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這些閱讀技巧,離學霸也就不遠了

一個人最寶貴的能力是什麼?要我說,是學習力。

有的人上學時成績很好,然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工作之後沒有建樹,泯然眾人矣。

有的人起點也許很平凡,然而一路修煉一路精進,把自己雕琢得越來越出色、牛逼。

這裡,也許有運氣的成分,但我覺得學習力的作用更加至關重要。

離開了學校的填鴨式教育,有無持續將知識、技能自我餵養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是逆水行舟,還是不進則退。

閱讀,正是學習力的一個方面,但坦率地講,在這項能力上,相當部分的人達不到及格分。

有些人根本不閱讀,或者有閱讀障礙。而有一些人,他們熱愛閱讀,但似乎總是不能突破某些瓶頸。

作為一種能力,閱讀是需要技巧的,沒有技巧就是蠻力。但很多人對於閱讀的理解,就是在“使蠻力”上。

最後,可能導致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卻收穫寥寥。

我認為,閱讀的能力,也是需要後天不斷學習的。

相當一部分人,就算進了大學,閱讀能力也只會停留在小學六年級的水準。原因正在於,人們缺乏有效的閱讀教育,可以讓他們的閱讀能力再進一步提升到應有的水準。

那麼,多數人會犯的關於閱讀的錯誤是什麼呢?

午休君也不是專家,只是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且來斗膽歸納一番。

>>>> 誤區一:書一定要逐字逐句看完

以前的我有一個強迫症,那就是不管什麼書,一定要從頭到尾一字不落讀完。如果因為各種主客觀原因沒有讀完,總是有一種挫敗感,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但後來我突然想:一本書讀不完,為什麼必須是我的問題,而不能是書的問題?

如果是真正吸引自己的書,想必會破除萬難也會讀完,如果真的讀不完,那原因也可能是:這本書真的不值得讀完;又或是,這本書和你暫時沒緣分。

注意,我說的第一個原因是不值得讀完,而不是不值得一讀。

我個人對書,懷著一種非常寬容的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既然能夠出書,書中自然有一些有價值的閃光點供我們學習。

然而,並不是每一本書,都有趣、有用、有意義到必須逐字逐句拜讀。對於我來說,有一類書,是屬於“看到哪裡就是哪裡”的書。

只要看到了、對我發揮作用了,哪怕只是給我增添了一個冷知識,或是為我在寫文章時貢獻了一句妙語,我都會在心裡對那本書由衷地說聲“阿裡嘎多”。

與此同時,我對沒有讀完那本書,也並不覺得虧欠了。既然用到了,時間和金錢就花得是值的,如果著實覺得再讀下去沒有意思,那就別再勉強,卸載壓力,堅決斷舍離。

又或者,是當時買書時看走了眼,以為自己會喜歡,看了幾頁後發現興趣全無。就好比婚姻時所托非人,那也應該果斷止損,而不該繼續把時間投入在上面,浪費自己的生命。

你也許會問,有沒有可能現在不喜歡這本書,以後突然又會感興趣、再撿起來看呢?

這麼說吧,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本書如果你沒能看完,那麼你將一輩子不會再看!

這樣的書,也是要斷舍離的。不過,鑒於我自己都沒有扔書的魄力(實在是出於對知識的敬畏),那就至少讓自己在放下這本書時沒有負罪感吧。

>>>>誤區二:每本書都是同樣的打開方式?

另有一種強迫症,是不管什麼書,都賦予同樣的閱讀方法、同樣的閱讀速度。

但實際上,每本書的“打開方式”,都應該有所不同。

正如名言:“有的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如果所有的書都匆匆掠過,那會消化不良;但如果每本書都投入同樣的時間,你的閱讀效率也沒法提高。

拿起一本書,首先要有個判斷:這本書的打開方式是怎樣的?

是為了消遣而讀的嗎?是為了某項工作、某篇論文而讀的嗎?是為了增進個人對某項知識的理解而讀的嗎?

如果是為了消遣而讀,那就如上文所說,可以信馬由韁,Follow Your Heart,讀到哪裡是哪裡。

為了消遣的書有一個特徵,就是書中提到的知識、概念是你本身已經知曉的,你無需花時間做任何的思考、學習。看這樣的書就像看劇一樣,即便躺在床上翻兩頁都可以。

但還有一種書,是相對來說超出個人既有的理解範圍,需要花時間品讀、思考的書。如果沒有人硬要給你設一個Dead Line,還是建議不要給自己設限在XX時間前一定要讀完。

如果讀書的過程充滿著必須讀完的焦慮,那麼勢必會為了趕進度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實際上,真正的好書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哪怕只就在其中一兩個章節上徘徊,如果吃透它,就能收穫良多。

如果是屬於工作上、寫論文時必須用到、但一時很難讀完的書,那就推薦一種快速的檢視閱讀法。

先讀前言和目錄,弄清楚這本書的基本架構;然後,用一定的速度將整本書勻速地翻過去。這樣做的目的是搞清楚這本書的每一章節到底是在講什麼,你可以快速地把重點句子挑出來做上筆記,劃線或貼上告示貼,然後這本書就算讀完了。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類型的書多半是用於日後工作的參考。那麼,大抵知道這本書講了什麼,在腦海中建立一個“索引”,在下次真正需要用到的時候再根據“索引”找回書來仔細看,也就夠了。

>>>>誤區三:書讀得越多越好?

我以前相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要你讀的書足夠多,你就可以變得足夠牛逼。

但這一想法,輕而易舉地就能被例證顛覆。以前在中文系,有一些號稱汗牛充棟的學究式同學,然而遺憾的是,他們的學術水準,並不一定強過那些閱讀量比他們少的人。

還是說回我自己吧。學生年代最悠閒,可以泡圖書館看很多書。然而那些年讀過的書,好多都煙消雲散了,在我的血液裡什麼都沒有留下,仿佛從來沒有讀過一樣。

“讀書破萬卷”,就和“一萬小時定律”一樣,屬於對又不對的一個迷思。說它對,是因為成功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練習;但說它不對,是因為單純數量上的積累,並不足以帶來必然的質變,成功需要的是有技巧性的刻意練習。

那麼,如何才能有技巧地進行閱讀?簡單地說,是要讓閱讀形成體系。

首先,你要擁有深度閱讀的能力。我認為,如果讀一本書不做筆記,那就和沒讀過這本書沒有區別。

做筆記的方法中,摘錄是最次等的方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最後依然會把書忘得乾乾淨淨,甚至把摘錄都忘得乾乾淨淨。

相比於摘錄,我覺得腦圖更加重要。也就是你要把作者的整個思維體系都納入頭腦裡。想想看我們中學時的考試,是把整個框架體系掌握住更容易呢?還是僅僅對分散的知識點死記硬背來得容易?

所以,每讀一個章節,都要做那個章節的腦圖(也就是框架結構);讀完全書,還要做全書的腦圖。只有你閉上眼睛清晰了整個腦圖,你才算大致掌握住了作者的思想。

其次,要有延伸閱讀的能力。

要善於從一本書當中發現問題,然後再去尋找可以解答這個問題的下一本書;或者是善於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去尋找同時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多本書。

單本書往往是一家之言,很難在你腦海裡形成知識體系。試想,是單一的散沙更容易被風出走,還是用沙土壘成的建築更容易被風吹走呢?所以,我們必須把腦海零散的知識發散成“樹”,甚至要找到它們的“根”。

尤其是一些隻針對某一個小的領域進行論述的書,在讀這些書的時候,建議去尋找一些“通史”、“概述”、“科普”類書籍,可以幫助你厘清基本概念,並且讓你迅速找到原先那本書在整個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位置。

當然,同樣的,你不必在延伸閱讀的每本書上,都花費平均一樣多的時間。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其中建立重點閱讀書目,而其他的書籍,就只是這一本或幾本重點書目的佐證或補充。

又或者,當你就某本書提出問題之後,其他再找來的書,只不過是為了回答你原先提出的這個問題。如果問題已經回答清楚,那就沒有必要再在那些書上打轉了。

好了,關於閱讀方法的分享,今天只是開了一個小小的頭。

我也一直在尋求更適合自己、更能讓自己受益的學習方法,如果再有心得,會繼續寫推送分享給大家。

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或者更好的意見,可以給我留言探討。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和書籍好好相處,在被網路、影像、碎片化閱讀夾攻的年代,能夠自行在書的小天地裡開闢出一方樂土。

祝你午休愉快!

版權聲明:

1、本篇文章內容全部為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抄襲。如需轉載或合作,請聯繫後臺,謝謝!

2、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路,沒有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不妥,亦請聯繫後臺刪除。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