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艾節時,屈原祭


屈原日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艾葉被用來泡腳。《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艾葉泡腳的一般做法:取50克艾葉(一把即可),放在鍋內加水,水開後再熬10分鐘熄火,倒入盆中,等水自然冷卻到腳可以適應的溫度泡腳開始。一直泡到全身微汗,泡腳結束。隨後按摩湧泉穴50-100下,即可解衣寬頻休息了。


1、 用艾葉水泡腳能有效的祛虛火、寒火,可以治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牙周炎、牙齦炎、中耳炎等 頭面部反復發作的這些與虛火、寒火有關的疾病,只要是發生上述 疾病時,就取艾葉一小把煮水後泡腳或用純艾葉做成的清艾條取四分之一,撕碎後放入泡腳桶裡,用滾開的水沖泡一會兒,等艾葉泡開後再對一些溫水泡腳,泡到全身微微出汗,不能大汗,再多喝一些溫水,一般連泡數次,也就是2-3天后,同時要多喝溫開水,不吃寒涼的食物,注意休息這些因虛火、寒火引起的頭面部、咽 喉部的不適都會明顯好轉或消失了。

對於身體寒濕重的病人,每週一次用艾葉水泡腳是可以,但用艾葉水泡腳的同時,必須停吃寒涼的食物。還可以在用艾葉水泡腳同時,喝上一杯生薑紅棗 水即去了寒又 不瀉氣。只要沒有明顯上火時,每天只用溫水泡腳,不要用艾葉水泡腳。但要停掉所有寒涼的食物,不要再讓寒濕侵入,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再吃補益的食物身體也不 容易上火了,而且體質在慢慢地增強。

2、 艾葉泡腳具有驅寒作用,天天用熱水泡腳本來就有促進血液迴圈趕走體內濕寒的功效,況且艾葉能通十二經絡,調理陰陽。經絡通暢的人,氣血就會跟著暢通,而氣 血健康的人,體內寒氣自然也就無處可待。(對於艾葉的驅寒作用,這裡建議大家可以採用艾條熏灸的方法,效果會更加明顯。)

提醒:艾葉苦,而苦性物質,一般都有涼性的作用,比如苦瓜、黃連,所以艾葉有降火尤其是降肝火的作用。但是針對體虛的人,氣血不足的人,建議在泡腳前喝一碗 紅棗桂圓湯或茶,以補充體內可能損耗的元氣;而陰虛的人若在艾葉泡腳後出現了頭暈症狀,請馬上吃半斤到一斤基圍蝦補補,吃完後就會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因為驅除了體內邪火後,身體吸收營養的能力也會大大加強。


每逢佳節,都要孝敬一下皇后和太后,拿出你精心為她們準備的艾葉,驅驅寒氣,她們會從心裡溢滿全身溫暖的愛意。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屈原日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