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我們都知道他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窮其一生不斷追求書法上的進步,博採眾長,自成一體。據說,為了練習書法,他家用來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被染成了墨色,而他的兒子王獻之更是青出於藍,把自家的十八口大水缸的水都給練習完了。經年累月的苦心學習成就了他倆在歷史上無人能及的地位,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與他兒子王獻之並稱“二王”,他們的故事流傳千古。
回顧今朝,還有多少人能達到這樣的成就呢?人說,時間是公平的,你付出的多少就會收穫多少。古代的生活雖說不一定是枯燥的,但一定是相對封閉的。由於沒有電視、電腦、手機的干擾,琴棋書畫成為人們的主要業餘愛好;同時也沒有像候鳥般的打工潮,故而人們可以花費大量時間在文學上,即使青年人也可能達到很高的成就。如今,在資訊時代,電子產品幾乎無處不在,氾濫的資訊分割著大多數人的業餘時間,還有多少年輕人願意靜下心練習書法?如果能讓王羲之穿越到現代,他會堅持一心一意追求書法造詣呢,還是淪為新時代的“低頭族”?
已成為歷史的事實我們不能改變,但未來趨勢我們可以預測。有研究表明,現代人的文學素養越來越差,比如漢字書寫能力。提起書寫,也許你會想到近年來央視舉辦的漢字聽寫大會,收視率很高,而很多學生的表現卻並不好。一些常用的漢字,有些學生反而記不起來怎麼書寫。究其原因,除了手機、電腦讓我們的書寫機會越來越少外,重視程度也是其中重要因素。因為它是我們的母語,所以我們以為它很容易,於是一些父母、孩子寧願把時間貢獻給感覺很難的英語,也不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補習漢語。
說和用是一回事,寫和認是另外一回事。會說,會用不代表會寫,會認。一分鐘能打一百多字的人也許提起筆就傻眼了,新世紀裡我們將要淪為“只會認不會寫”的新文盲。試想一下,一個連字都寫不全的人會成為一位書法家嗎?
“字如其人”,縱然今天的很多檔、作業是列印出來的電腦版,標準美觀,但我們依舊需要書寫,需要書寫試卷,書寫名字,書寫信件等等,一手漂亮的好字無疑會給個人加分,成為不可多得的優勢。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培養他們的書寫能力,既有利於塑造他們個人的光明前途,也利於傳承祖國文化。電子產品是一把雙刃劍,它為我們帶來了方便,但也不可避免地侵蝕著我們的文化,分散著我們的精力。如何趨利避害,讓我們的孩子更好地從中獲益,而不至於沉入其中影響發展更多的將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