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利用手頭有的器材(即使是新手級相機或套裝鏡頭)去拍出漂亮的相片,本文總結了大多時候攝影愛好者容易忽略的10個方面:
1. 使用三腳架時候仍開著防抖
越來越先進的防抖技術,使得大家拍出好作品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當然也有很多攝影愛好者將是否防抖作為購買器材的重要指標之一。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攝影也是如此。
為了能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們先來說說防抖是怎麼回事。目前大部分鏡頭的防抖結構是由陀螺儀和浮動鏡片組成,陀螺儀偵測抖動,提醒浮動鏡片做出相應反向補償,這樣就可以達到防抖的目的了。
使用三腳架拍攝時,機身反光板抬升、快門開合引起的高頻振動同樣會被鏡頭偵測到。
如果這時防抖系統仍在工作,浮動鏡片就會做出相應移動改變光軸,但其實這時相機是靜止的,反而降低了照片品質。因此,在使用三腳架拍攝時,最好將防抖關閉,同時開啟反光板預升,保證畫質。
2. 低於安全快門速度
對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概念想必大家已經不再陌生,理論上即是使用鏡頭焦段的倒數。
例如在全畫幅相機上使用50mm定焦拍攝,那麼安全快門速度就為1/50s。也就是說,手持拍攝時快門速度儘量不要低於這一數值,否則糊片的概率較大。
這裡特別要提醒非全畫幅相機用戶,安全快門以等效焦距為准,不要忘記乘以鏡頭等效係數。另外,安全快門並不適用拍攝移動物體。
快門速度不要低於1/320s,當然這只是個保險數值,如果是汽車等高速移動物體,建議使用更高速度。
3. 大光圈就是一切
大光圈可以帶來迷人的焦外和很好的淺景深視覺效果,但它並非萬能。很多人“信奉”大光圈就是一切,其實這也是容易陷入的誤區之一。
舉個例子,在拍攝人像時,使用大光圈(例如f/1.8)拍攝,如果將焦點落到眼睛上,那麼就很容易造成人臉邊緣模糊,沒有經驗的拍攝者更不會在相機上放大確認焦點。其實,大光圈也是相對而言的,並不是只有光圈全開才叫大光圈。
如果照片有十分重要的用途,光圈和焦點的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常規情況下初學者可以嘗試使用f/5.6-8的光圈,不僅能表現出鏡頭的最佳成像品質,還可以增加拍出好照片的幾率,何樂而不為呢?
4. 很少使用高感光度
在膠片時代,感光度是指膠片對光線的敏感程度,到了數碼時代,相機的感光材料由膠片換成了不同種類的感測器,但對感光度的定義仍大同小異,即為感測器對光線的敏感程度。
提升相機感光度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的,一是強行提高每個圖元點的亮度和對比度;二是使用多個圖元點共同完成原來只要一個圖元點來完成的任務。
而對於提高感光度會導致畫質下降的說法我們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考慮,現在大部分數碼產品,特別是中高端無反、單反相機的高感表現都是可以滿足大部分愛好者日常拍攝的,這時就需要大家對高感光度進行重新認識。
日常拍攝時並不是所有場景都可以使用ISO 100來完成,之前我們也為大家介紹了4種需要使用高感光度的情況,弱光環境下我們需要使用ISO 800、ISO 1600甚至是ISO 3200進行拍攝,高感在攝影中並不是一個“禁區”,配合後期使用軟體進行降噪處理,會讓你的拍攝水準更上一層樓。
5. 在走動中匆忙拍攝
在旅途中,拍照變成了一種十分機械的行為,很多人甚至連雙腳還沒有站穩就按下了快門,於是你只是完成了一個按快門的任務,這張照片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很多人之所以能成為攝影師,是源於他們對影像的尊重和對攝影的思考。
在日常拍照時,認真對待每一個景物,用足夠多的時間觀察和思考,這樣的拍攝練習才是大多數初學者需要的。多拍很重要,精拍很必要。
6. 過度銳化
銳化是後期處理中一個必要的環節,但是我們已經看過太多被過度銳化的攝影作品。
隨著我們手中的數碼相機圖元越來越高,銳化就需要特別注意。過度銳化會使照片看起來很硬、很假,給人一種距離感。
不論使用哪種後期軟體進行銳化,建議半徑不要設置的太大,否則容易導致照片看起來生硬,特別是處理人像時更要小心謹慎。
7. 銳化後重新調整照片尺寸
銳化應該放在整個後期處理的最後一步,建議在這之前調整對比度、亮度、曲線等參數。
8. 對色彩空間的錯誤認識
色彩空間又被稱為色域,其實可以理解為顏色範圍、豐富程度。由大到小排列為ProPhoto RGB、Adobe RGB、sRGB。
大家應根據照片的輸出需求選擇正確的色彩空間,目前大多數初學者對色彩空間不瞭解,不論照片有哪種用途都選用sRGB,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做法。
Adobe RGB是由Adobe公司推出的色域標準,sRGB是由惠普與微軟公司於1997年共同開發的,Adobe RGB相較於sRGB有更寬廣的色彩空間,它包含了sRGB所沒有的CMYK色域,層次較豐富。
而ProPhoto RGB的色域比Adobe RGB更大,因此目前數碼印表機都不能識別這種色彩空間,只有對影像輸出有很高要求的專業攝影師才會用到。
色彩空間實際與照片用途有關。在平時的網路流覽中,基本只能顯示sRGB。而在輸出大幅作品時建議改用Adobe RGB,這樣能獲得更豐富的色彩細節。
左:sRGB,右:Adobe RGB
9. 基本不使用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參數,特別是在光圈優先模式下更為重要。要想講清楚,還是要先給大家普及一下相機測光原理。
不論是哪種品牌的相機,都是以18%灰為基準進行測光的。而日常拍攝中我們幾乎很難碰到被攝物體的亮度剛好為18%灰,這時就需要手動對相機的測光進行校正,這就是曝光補償存在的意義。
舉個例子,冬天拍攝雪景時很多拍攝攻略中都會建議大家增加曝光補償,這是因為相機以18%灰為標準對雪進行測光,而實際上雪是比18%灰更亮的,如果不手動增加曝光補償,那麼拍出的雪景很可能是灰濛濛的。
相反,拍攝亮度較低的偏黑景物時,要減少曝光補償,這樣才能保證曝光正確。這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白加黑減”原則。
10. 拍攝前不檢查相機參數設置
有些攝影師有很好的拍攝習慣,在結束一天的拍攝後會將相機的參數恢復到預設狀態,以防第二天拍攝時忘記調整參數,不僅浪費時間,還會錯過很多精彩瞬間。細節決定成敗,想要提高攝影技術先從這些小事入手吧。
最後想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數碼後期可以説明我們將好作品更上一個臺階,但是在前期拍攝時更需要一個嚴謹的態度,因為任何後期都是建立在一個好照片的基礎上。
另外,在後期處理照片的過程中,細節常常被大家忽視,試著將照片100%放大,就有可能發現一些問題。
最後,攝影理論雖重要,但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論你現在水準如何,去拍照吧,用手中的相機尋找這個世界的另一種美,這樣才能體悟攝影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