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才上幼稚園的孩子就已經報滿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望子成龍的父母希望孩子精通琴、棋、書、畫。

學習要求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急切望子成龍的父母往往只注意到孩子的智力發展,每次考試拿高分就覺得孩子很棒,但等孩子越長大越發現,孩子只會做考試題,每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根本不會獨立生活,德、體、美方面的發展更是拉低了國民素質的整體水準。


說到國民素質,讓我不禁想起部分國外景點專門為中國遊客設的警示語,如在法國盧浮宮外設有“禁止隨意大小便”的中文標示,在美國三藩市的公車上明確用中文標出“法律規定,前面座位是老人與殘疾人的”,這些警告語已經在告訴我們,咱們的國民已經丟臉丟到國外去了。

著名的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她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她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教會孩子怎樣做人才是在這個社會上立足的根本之道,所以你的孩子真的贏在起跑線上了嗎?


我大中國的大部分父母從孩子上幼稚園開始就已經忙於開發孩子的智力,力求樣樣精通,但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反而讓孩子的童年背負了沉重的包袱,孩子的大腦變成硬碟,失去更多的想像空間。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對於小孩智力的開發,德國人是這樣做的: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一方面法律還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另一方面,嚴禁父母“嘮叨、打罵或不愛子女”,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


德國幼稚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小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高……然而,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德國人注重的是對孩子基本社會常識、動手能力、領導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不過

他們最注重的是孩子的性格、品德培養,如



自理能力:如飲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訓練;
堅強:孩子摔倒後,只要不是很嚴重,父母不會馬上去幫忙,而是讓他們學會自己站起來;
禮貌:德國父母在尋求孩子幫忙時會說bitte(請),之後會說danke(謝謝);
承擔責任:有嚴厲的德國家庭,如果孩子忘了把髒衣服放進洗衣袋,他還得繼續穿髒衣服,
尊重: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的隱私。德國父母很多不會在未經過孩子同意時去翻閱孩子的東西。誠信:德國家長首先會以身作則,並經常會告訴孩子,要遵守約定,不能輕易誓言,答應過的事情,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


所以走出校門,能記住的才是教育,能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才算是贏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在童年,不能滿負荷運轉,要適度磨合,不要讓孩子快樂的童年成為起跑的代價。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