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原來,不同月齡的寶寶“怕”這些

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的兒童至少有1種害怕。而對於害怕或恐懼的東西,也是有年齡特點的。讓我們一起看看不同月齡的寶寶到底會怕些什麼。

0-1個月的寶寶

最怕:餓了、困了、不舒服了

還沒滿月的寶寶,大多數的時間都用來睡和吃,所以他們最關心的就是我餓了,能不能馬上吃到奶,我不舒服了,有沒有第一時間來安撫我,如果不能第一時間解決,那他們就會感到恐懼和緊張,就會哭的很厲害!

媽媽應該這樣做:

這段時間,媽媽要做的特別簡單,就是無條件滿足嬰兒的所有需求:餓了、困了、尿了、不舒服了……所有寶寶的需求,都第一時間回應,和寶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2-6個月的寶寶

最怕:噪音和突如其來的聲響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可能會害怕大聲音,比如電閃雷鳴,忽然掉在地上的物品撞擊地面的聲響,甚至是吸塵器工作時、吹風機運行時發出的聲響。

媽媽應該這樣做:

可以的話帶寶寶離開刺激環境,如果是無法改變的,比如雷聲,媽媽可以緊緊的抱緊孩子,告訴他:“媽媽在,媽媽抱,不要怕不要怕,你現在很安全。”這樣可以減輕孩子的恐懼情緒,給與他更多的安全感。

6—12個月的寶寶

最怕: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

這個階段的寶寶一旦來到陌生環境或者遇到陌生人會害怕,往媽媽懷裡躲,當陌生人抱時還會大哭,這是很正常的哦,因為寶寶已經開始學會認“爸爸媽媽”,對身邊的環境已經有所熟悉。

媽媽應該這樣做:

如果是帶寶寶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最好先陪同寶寶一段時間直到他熟悉和接受了新環境;如果是家裡來了陌生人,如果寶寶表現的很抗拒,媽媽也不要強迫他們,可以先抱著寶寶,讓寶寶對客人有一個熟悉的時間過程。平時,也要適當帶寶寶多外出,多創造一些接觸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機會,時間長了寶寶自然會培養起交往的能力。

12-24個月的寶寶

最怕:和媽媽(或者其他主要照看者)的分離

當孩子一歲左右時,可能會出現離不開媽媽(或者其他主要照看者,比如爸爸或者奶奶姥姥)的情形,通常會以大哭大鬧來表示,有些孩子則是會緊抱著大人的大腿,不讓其離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分離焦慮”。當然,有些孩子“分離焦慮”出現的時間會更早。當大人一離去,孩子不知道大人還會不會再回來,很容易產生“我是不是被拋棄了”的疑問,因此會感到驚慌失措。

媽媽應該這樣做:

首先:分離要逐步進行。有其他看護者幫忙照看寶寶的時候,媽媽可以先陪同,等孩子漸漸適應了,媽媽可以跟孩子說Bye Bye。其次:一旦確定要離開,還是要明確的告訴孩子歸來的時間並且說到做到,如果不確定時間,可以說“媽媽晚一點回來,你要乖乖喔!”千萬不要不告而別,孩子知道後會更惶恐。

這裡提醒一點,媽媽一旦真的要離開,就要果斷,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猶豫不決,甚至中途回去抱孩子。

2-6歲的孩子

最怕:獨處、黑暗、動物、想像出來的鬼魂、怪物。

2歲以後,孩子的想像力變得豐富,構想出各種黑暗裡藏在床底或衣櫃裡的鬼怪、女巫等,同時他們的認識能力有所發展,逐漸能夠預見潛在的危險。

媽媽可以這樣做:

對於害怕黑暗的孩子,媽媽可將室內照明度逐漸調低,玩一些特別的遊戲,比如手指遊戲,或者可以買一個音樂燈,在天花板折射出各種有趣的星光圖案,一邊播放孩子喜歡的歌曲,經常這樣玩耍,寶寶會逐漸不再害怕黑暗。

對於害怕動物的孩子,比如孩子怕狗,先給他看一些很可愛的狗的照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陪寶寶看下真的小狗,可以一開始保持一點距離,再由遠到近,逐漸提高孩子的耐受力。當然,過程中孩子一旦抗拒就不要勉強,畢竟要慢慢適應。

至於害怕鬼魂、怪物的,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它。“你害怕鬼怪,那你告訴媽媽他們長什麼樣子吧,我可沒見過呢”,如果孩子願意說,那我們就一起陪他聊聊天,這樣能讓孩子說出內心的恐懼。又或者讓孩子畫出來,長長的鼻子?黑黑的眼珠?長刺的手?哈哈哈在孩子畫畫的過程中,他也會發現,原來鬼怪長這麼搞笑啊,如此一來,是不是也沒那麼害怕了呢?

我們大人會害怕,其實孩子也一樣。不管是怕黑、怕巨大的聲響、怕鬼,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發展現象。

面對恐懼中的孩子,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接受,而不是嘲笑和否認。比起“你是男孩,你應該學會勇敢”、“你怎麼連這個都怕,膽小太小了吧”、“你都5歲了,怎麼還怕狗?”,或許一句“沒關係,寶貝,有我在”是更有力量的化解。即使你的孩子長大了,也別吝嗇你的抱抱和鼓勵,因為溫柔,能對抗世間所有的堅硬。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