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靈,有了河,才有了人類聚落,才有了城邑。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至一個城市,大多有自己的“母親河”。與大江大河不同,濟南的母親河是清泉汩汩流淌而成的秀水――濼水。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便有“濼”字,有專家學者認為這個字就是指的濼水,其源頭就是今天的趵突泉。有關濼水的記載還可追溯到2700年以前。據孔子整理、刪定的《春秋》記載,魯桓公十八年,即西元前694年,魯國國君桓公與齊國國君襄公曾“會於濼”。1500年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也寫道:“濼水出曆城縣故城西南,泉湧上奮,水湧若輪”。濟南的古地名中很早就有濼邑之名。北宋詩人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泉邊建“濼源堂”,並寫了一篇《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濼水“趵突泉”之名。元代詩人趙孟頫感慨道:“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穀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性孤。”
有了濼水,有了眾多的泉,濟南便有了人煙。人們依偎在濼水畔,築造家園,修建城池,繁衍生息。古人風水術中築城、建宅講究“負陰抱陽”,即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以避凶趨吉。而濟南卻偏偏建在了千佛山等諸峰之陰。只因古人早就看好了這塊南面群山環抱,中部平坦,清泉奮湧,北面又有“齊煙九點”和“黃河玉帶”為天然屏障的風水寶地,“觀其泉流,相其陰陽”,看大氣,不拘泥於小節。從漢代開始便選擇濟南作為歷代的郡、州、府、道的戰略要地,明朝以來更一直是山東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在全國也聲名顯赫的“濟南府”。
多少年來,濼水以其甘露般的清流滋潤著濟南大地,養育著一代又一代濟南人。由於趵突泉水來自地下岩層深處,受氣溫影響甚微,水溫常年保持在17-18攝氏度,且經岩石層層過濾,水質清澈,無色無味,直接飲用,甘冽清醇。在過去相當長的年代裡,濟南城西及城關的很多百姓都到趵突泉及附近的馬跑泉打水,肩挑手提,樂此不疲。
一些有錢人家和官府、飯店等處則差人趕著馬車、驢車或手推車,拉著木桶水桶來此取水。濟南人很早便養成了泉水沏茶熬粥的習慣,皆因以此水沏茶煮飯,茶飯飄香,沁人肺腑。古時的趵突泉畔自然也建有茶亭和茶攤,用大碗、蓋碗沏上濟南人寵愛的茉莉大方、珠蘭花茶或高碎兒,止渴又生津。不僅是百姓,就連皇帝對趵突泉也鍾愛有加。康熙皇帝曾三次來濟南,每次都要巡遊趵突泉,還都要留下“禦書”和詩文。他首次來時步入泉西茶亭(今觀瀾亭),令侍從“以銀碗汲泉水飲之”,飲畢大快,即書“激湍”兩個楷書大字。相傳他每次南巡路過濟南時都是“攜(北京)玉泉山水而來,換載趵突泉水南去”。
乾隆皇帝更是有趣,他戀濟南泉水好,將本已扣在北京玉泉“天下第一泉”的桂冠又戴到了趵突泉的頭上,使兩地為爭天下第一打起了“筆墨官司”。上個世紀30年代初,山東省政府主席韓複榘下令在趵突泉畔南側建了個自來水廠,直接抽取噴湧上來的清泉水。那時濟南城區小,泉水湧量又大,一個趵突泉足以供應老城及西關、南關部分地區一二十萬人飲水。直到上個世紀中葉,包括趵突泉等諸多的清泉都散落在街巷中,圍繞在民居的房前屋後,與百姓相依相伴。市民們柳下品茗,熬粥做飯,刷鍋洗碗,洗澡浣紗⋯⋯樣樣少不了清泉水,因而也形成了老濟南特有的市井百態。
濼水不長,只有幾十公里,但卻通向大海。這處發源於濟南老城西南隅的河流,匯合五龍潭、黑虎泉水逶迤北上,最初由濼口和華不注山東南注入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的濟水河道,濼口之名便源於此。
早在漢代,濼口就是濟水沿岸上的重要碼頭。《水經注・濟水》載“濼水又北流,注入濟,謂之濼口也”。至唐代,由於黃河浸淤,東平以西的濟水湮沒,東平以下的濟水改稱大清河。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黃河奪大清河東阿至曆城河段,在曆城東北脫離濟水故道,東北流至利津入海。為解除大清河北移後濟水下游故道年久失修、洪澇災害頻繁和交通不便之患,金天會八年至十五年(1130-1137年),在華山山陰築下濼堰,將濼水導入濟水故道,取名小清河。明清時期曾多次疏浚治理。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補充水源以利通航,在濟南西北的玉符河東堤建睦裡閘,引玉符河水東流入小清河,使小清河西延至睦裡閘,形成後來的水系。
像這種發源於城市而能匯入大海的河流恐怕在世界上並不多見。清末劉鶚所著《老殘遊記》中寫道:“出濟南府西門,北行十八裡,有個鎮市,名叫“雒口”。當初黃河未並大清河的時候,凡城裡的七十二泉泉水,皆從此地入河,本是個極繁盛的所在。自從黃河並了,雖仍有貨船來往,究竟不過十分之一二,差得遠了。”濼口也有洛口之名,“雒”通“洛”字,因此劉鶚在書中用了濼口的稱謂。
與濼口緣分已盡的濼水,流入小清河後卻日漸繁盛,桅杆林立,舟帆點點,很長一段時間成為黃金水道。金元之後,多以其運鹽,故又稱“小鹽河”。至上世紀50年代,仍可行舟至濟南城區,在西門橋、銅元局街、成豐橋設有客貨碼頭。濟南東郊黃台板橋碼頭更是一派繁忙景象。那時,小清河濟南段仍有魚40餘種,還有河蚌、溪蟹、田螺、大蝦等。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至盛夏,西護城河(舊時稱西濼河)兩岸的柳蔭下,盡是些賣醬油螺螄的小攤,人們用製作罐頭盒子剩下的馬口鐵小鐵片從殼中挑出小小的肉,細細品嘗,別提多麼鮮美了。小清河沿岸還有許多撈魚的地點,人們用自製的固定扳網捕魚,最多的當屬鯉魚、猴子魚和泥鰍。沿河還設有十幾處抽水站,灌溉菜圃、稻田和藕池。尤其北園一帶,楊柳搖曳,荷塘如鏡,蓮葉田田,稻花飄香,蛙聲一片,一派江南澤國之氣象。
濼水,濟南的靈魂,濟南的血脈!老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更何況濼水是上蒼賜予濟南的甘霖,她的無私,她的奉獻,讓濟南人永記在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