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有助於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不論是孩子自己主動尋覓自由空間,還是在不經意間變成獨處狀態,他們在此過程中都體驗著自主地選擇思考物件、自發地進行自我對話、自由地讓思考不斷進行下去的行為。因為沒有他人的對話、引領、干預與控制,孩子在隱秘空間中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角色、身份與定位,這是在群體生活中或師生互動、家庭交往中很少感受到的。獨處給了孩子一個好好審視自己、反思自己周圍一切的機會。他們每天都在體驗的世界是個奇妙的世界,它開放性地向孩子提供一切的可能,包括各種新鮮事物、幻想、情感與感悟。獨處帶給孩子一種創造的激情與一種從容的寧靜,在愉悅自由中感受那個熟悉卻又陌生的自己,感受仍在不斷創造的自己。
“在孩子們不願將某些感覺告訴父母或家裡其他人的時候,他們會第一次體會到神秘神奇的分隔力(extreme separating powers of secrecy)。當他們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時,他們也就有可能獲得一種自我認知。”獨處正是通過與他人的分隔創造自我認知的機會。獨處的隱秘空間帶著純潔與神聖感,當他們意識到空間的純淨時,心靈也自然變得純淨。純淨的空間提供實現自我自由發展的可能,也令兒童愉悅地體驗自我的實現,這種內心的體驗甚至讓他們感受到某種神聖,也帶來下一次自己與自己相遇的衝動。當然,獨處也需要兒童為此做出內心的爭鬥,是依附於群體還是衝破障礙尋回短暫失去的自我,兒童在這種體驗中做出內心的爭鬥,在這種體驗中成長,在這種體驗中擁有獨立人格。
獨處有助於兒童關係意識的建立
人們之間的關係因為獨處的存在而出現變化。兒童降臨世界的那一刻起,意識便隨著身體對外界的不斷感知而不斷發展,起初他們並沒有“我”“你”概念的區分。隨著兒童自我意識的建立,他漸漸明白自己的身體與心靈和他人不同,自己無法擺脫自己的思想,他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自己。這個時候便產生了關係的概念,兒童對“你”“我”“他”的感知及其深層意義有了社會性的體驗與應用。
獨處行為有助於兒童關係意識的建立與發展。獨處過程中,兒童避開家長、老師、同伴的控制,不用再看他人的眼色,不再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終於可以安心、輕鬆地將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己心底的東西全都呈現出來。當兒童與自己對話時,他盡情釋放自己。他思忖著當回到大眾的視線時,為了保持和他人的關係,哪些可以呈現,哪些需要隱藏,哪些可以和他人溝通,哪些不能。獨處時自己與自己暢通無阻地溝通釋放了始終在他人面前“表演”的壓力,為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係提供了基礎,同時獨處也讓兒童清楚與他人的“界限”,使更好地與他人相處成為可能。隱秘空間中的獨處讓兒童理解自己對自己是什麼樣,對待他人又應該什麼樣,在不同的體驗中認識到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