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時代的辣媽,對於寶寶最重要的“吃奶”問題,寶媽們肯定做了各種細緻全面的功課,想要一展身手給寶寶提供最科學、健康的餵養方式。但在具體“奶娃”過程中,長輩們總會提出一些流傳下來的傳統觀念,比如“光餵奶怎麼行,快給寶寶喝水!”,或者“讓寶寶喝了奶再睡覺省的晚上哭鬧”……每當這時,寶媽們是不是很迷茫,不知道到底哪種餵養觀念才是對寶寶有益處的?想要“奶娃”不迷茫,快來升級你的餵養觀念!
錯觀念:和奶瓶越快越好,這樣才不累
媽媽心聲:我家寶寶用奶瓶吃奶看上去有點費力,時間有點長,我特別怕寶寶吃奶時“累壞了”……
正確觀念
德國專家團隊針對一項母乳餵養的研究結果表明,寶寶每次進食母乳70ml,平均進行569次吸吮運動,停頓53次,整個過程要花13分鐘!寶寶在最初的幾分鐘內吸進大部分乳汁,後半段則非常緩慢地吸進剩餘的乳汁,而這後半段的吸吮動作對於寶寶的口腔發育非常重要,因為此時肌肉和頜骨得到了充分鍛煉,為日後口腔的健康發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明明寶寶吃母乳時要花10多分鐘,為什麼換成奶瓶希望“咕咚咕咚”儘快喝完呢?如果寶寶在使用奶瓶吃奶時速度過快,對寶寶的健康反而不利,這是因為首先寶寶的腸胃系統發育並不完善,吸奶過快很容易造成寶寶吐奶、嗆奶,也不利於營養的消化和吸收;其次因為吃奶過快,寶寶的口腔沒有得到充分的吸吮鍛煉,不利於寶寶下顎的發展。因此媽媽們注意了,任何人工餵養的時間都應該儘量接近母乳餵養的時間,而絕對不是越快越好哦!
小貼士:
寶寶口腔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吸吮鍛煉,母親的乳☆禁☆頭是最適合寶寶口腔發育的吸吮工具,因此選擇奶瓶餵養時,最佳的奶嘴應該具有最接近自然母乳餵養的乳☆禁☆頭形狀和功能。NUK寬口奶瓶配備“拇指”型模擬奶嘴,模仿媽媽親喂時的乳☆禁☆頭形狀,讓舌頭與下顎自在進行吸吮動作,促進寶寶口腔健康發育,預防牙齒排列不齊等問題。
錯誤觀念:寶寶夜間喝奶,喝完也不清潔牙齒
媽媽心聲:我家寶寶從出生開始就習慣每晚吃完一瓶奶才能乖乖入睡,有時半夜起來也要喝奶。而且寶寶只喝奶,乳牙不怎麼髒,應該不用清潔吧……
正確觀念
如果寶寶長期吃夜奶,且吃完後沒有及時清理口腔,奶液聚集在寶寶口腔中過夜,非常容易滋生細菌、腐蝕牙釉質,因此大大增加牙齒齲壞的風險。現在臨床中3歲之前的寶寶因此而發生的乳牙齲齒非常多,甚至產生了一個“奶瓶齲”的新名詞。但齲齒並不是奶瓶的錯,而是不當的餵養習慣造成的。一方面請家長在給寶寶臨睡前餵奶後,要幫助寶寶漱漱口或者清潔牙齒。另一方面,建議家長從寶寶6-12個月開始逐步幫助寶寶減少半夜起床吃夜奶的次數,儘早培養寶寶睡整夜覺,對於寶寶的生長發育都是非常有利的。
小貼士:
如果寶寶暫時不能改掉吃夜奶的習慣,建議餵奶後給寶寶喝少量清水來起到一定的沖洗口腔的作用,更有效的方式則是用柔軟的指套牙刷或者口腔清潔棉為寶寶擦拭口腔和牙齒。
錯誤觀念:新生嬰兒喝母乳也要喝水,不上火
媽媽心聲:我家寶寶現在3 個多月,是純母乳餵養,老人說要喝點水否則容易上火呢……
正確觀念
0-6個月純母乳餵養的寶寶無需額外喝水,因為母乳中80%多的成分都是水。但有不少人不知道母乳有這一特點,在寶寶吃完母乳很飽的情況下,還給孩子喝水。殊不知,孩子的胃容量很有限,如果喝了水,母乳進食量就逐漸減少了,從而影響媽媽的泌乳量。尤其有些老人為了誘導寶寶喝水,在水加糖,還可能引起腹脹和齲齒。6個月以後的寶寶隨著輔食的添加,可以逐漸開始嘗試喝水,水分的攝入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這時候媽媽才需要給寶寶額外補充水分~
小貼士:
一般寶寶到6個月大就可以使用鴨嘴的學飲杯來喝水了,為了培養寶寶喝水的興趣,與其用糖水,不如選擇一款印花漂亮,飲水嘴柔軟,有防滑把手的水杯。。有了學飲杯的幫助,寶寶就可以慢慢學習自己喝水,學會把嘴巴從“O”型逐漸變成“U”型。這是因為寶寶在吃奶時嘴巴呈現封閉的“O”型,而要使用杯子喝水,他們必須學會把嘴巴調整成開放的“U”型,從奶瓶模式順利過渡到水杯模式。
錯誤觀念:寶寶18月以後還在用奶瓶
媽媽心聲:我家寶寶特別依賴奶瓶,3歲多了還在用奶瓶,身邊也有幾個這樣的,應該沒什麼大礙吧……
正確觀念
寶寶長到18個月之後,隨著乳牙越長越多,輔食的種類越來越多,口腔的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改變。奶瓶主要的功能是吸吮,而寶寶18個月之後則需要更多的咀嚼、吞咽、說話等豐富的動作來鍛煉口腔。因此奶瓶已經不再適合此時寶寶的生長發育需求,要光榮退役啦!建議媽媽們從1歲半開始就幫助寶寶慢慢戒掉奶瓶,最晚至2歲時完全告別奶瓶,轉換成碗勺、喝水杯等餵養工具。如果錯過了這段最佳的時間,寶寶的心理依賴會越來越嚴重,反而越來越難戒掉奶瓶呢!
小貼士:
寶寶的飲水工具需要適應寶寶的成長變化,隨著寶寶慢慢長大,喝水杯的杯嘴就要慢慢從鴨嘴轉變為吸管。防漏吸管杯矽膠吸管柔軟且富有彈性,不傷害寶寶牙齒。寶寶使用吸管用力吸水的過程,能讓寶寶訓練面部的肌肉,強化寶寶口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