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躍的城市精靈,跑酷本是一門技術活 。
“如果我有輕功,飛簷走壁……”這是《雙節棍》中的歌詞,而在現實生活中,會飛簷走壁的卻不是練輕功的武林大俠,而是一群玩跑酷的時尚達人。他們夢想著像電影《暴力街區》中的主角一樣,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通過跑、跳、攀爬等動作自由穿越眼前的一切障礙,發掘人體運動的潛能。在我們的酷跑俱樂部中有一對來自鐵嶺的雙胞胎兄弟,懷揣著同樣的夢想,愛上了跑酷這項屬於年輕人的運動,並在練習跑酷的過程中,堅定了執著的信念,完成了自我挑戰,獲得了面對困難的勇氣。
“跑酷”一詞來自法文的“parcourir”,直譯為“到處跑”。這項運動最初是由越戰中的法國士兵發起,2002年在英國開始盛行,後由法國人大衛·貝爾把它發揚光大。2006年,跑酷進入中國,目前,喜歡這項運動的人越來越多。
近日,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郭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跑酷極具觀賞性,同時強調速度和實用性。有人認為它是一門藝術——配合出其不意的動作——絕對超出常人的想像。不過這項運動的熱衷者倒更願意把它看成是一種青年亞文化所宣導的生活方式。
跑酷者的必要素質
“跑酷”常被歸為一種極限運動。它以日常生活環境(多為城市)為運動場所,沒有既定規則,將各種日常設施當作障礙物或輔助物,在其間跑跳穿行。
跑酷並不局限於某些固定的動作——它的動作追求自由和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超出常人想像。跑酷對人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良好的協調能力、全面的身體力量、優秀的彈跳能力和挑戰自己的勇氣,是一個跑酷運動員必要的素質。
跑酷可以鍛煉身體,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培養人的專注度,還可以加強心理上對恐懼的客服。總的來說,能使人通過敏捷的運動來增強身心對緊急情況的應變能力。
不可避免的運動損傷
然而,任何運動都有不可避免的運動損傷。2013年,俄羅斯運動員PavelKashin在跑酷過程中,從16層高樓不幸跌落導致死亡。郭黎說:“這說明,即便是優秀運動員,也可能由於錯誤動作導致嚴重後果。從而,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這項運動的潛在風險。”
根據德國的一項調查,跑酷運動的平均受傷概率為1.9次/年或5.5次/1000小時。易受傷部位依次為上肢58%,下肢27%,其次為頭和背部。上肢受傷概率,從近端到遠端受傷依次增加,而下肢反之。
在所有損傷中,最常見的是皮膚挫傷(占70.3%),肌肉受傷(占13.1%),隨後為脫位(6.1%)和軟組織(韌帶、肌腱)損傷(5.3%)。而絕大多數人(88%)在運動中沒有主動採取預防措施預防損傷。
導致損傷的主要動作包括落地(61%),手臂的支撐和靜力動作(10.7%)。錯誤估計(23%)和誤判(20%)是最常見的損傷原因。另外,也有一些因跌落導致顱腦外傷、脊椎損傷和內出血等嚴重危及生命或致命損傷的相關報導。
初學者的七項“軍規”
如何預防和減少身體損傷?郭黎為初學者制定了7條“軍規”。
1.充分的準備活動。通過準備活動可以升高體溫、改善關節和韌帶的延展性,提高神經的興奮度,增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速度,改善呼吸、循環系統機能,為後續的運動做好身體和心理準備。
準備活動應包括有氧運動和拉伸練習(一般準備活動),隨後進行專項動作練習(專門性準備活動)。一般來說15~20分鐘的準備活動,使身體達到微汗,並感覺身體已經活動開即可。
2.尋求專業人員指導,對初學者而言,專業人員可以教會他們如何更有效完成動作並降低受傷風險。
3.正確評估動作風險。俗話說“藝高人膽大”。每一個優雅的動作都包含了無數次的練習。每一個高難度的動作都是從基本動作逐漸增加難度才得以實現的。只有在扎實掌握地面動作要領的基礎上,才能逐漸過渡到空中練習。操之過急無疑會增加受傷幾率。
4.瞭解受傷機制。每個項目的損傷都有項目特異性。跑酷運動損傷多數是外傷,主要受傷部位是下肢,且多和落地有關。採取適當的運動裝備和護具將有助於降低損傷。
5.落地保護動作。每天的訓練應該包括如何安全地落地,以及動作不到位時如何自保的技巧。這些經驗可以通過觀看專門的教學視頻獲得。
6.對周圍環境的良好認知。訓練時養成查看環境的習慣,比如,水泥地上是否有積水,障礙物是否穩固等等,以便對那些可能影響安全的環境因素了然於心,從而設法避免或降低受傷風險。
7.量力而行,適可而止。這是最重要的一條。當神經和肌肉疲勞時,人的反應會遲鈍。此時練習高難度動作就不是明智之舉。因此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既鍛煉身體又保證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