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的表現
自控力常表現為孩子是否善於克制自己與外在合理要求相反的願望、情感以及衝動行為。自製力的高低能夠決定人的心理品位、健康狀況、智慧的發揮程度。自控力差的人往往容易衝動,意氣用事,不能律己,知過不改等;自控力強的人,往往意志比較堅強能夠耐心等待,比其他孩子更加懂得克制衝動和忍受挫折。他們知道,犧牲眼前的利益、承受暫時的痛苦是為了將來能獲得更多好處。
為什麼孩子的自製力水準會有高有低?
1.客觀生理因素
心理研究學家對衝動型和克制型這兩類”孩子”的大腦進行掃描,發現大腦中與自製力相關的活動大都集中于前額葉的右側。如果前額葉的右側收到抑制或者發育未成熟,就會導致孩子自製力低下,前額葉是人類大腦成熟最晚的區域,即便到了二十幾歲,它仍然在成長變化。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十幾歲的青少年自律性比較差,並且比其他年齡段的人群更傾向於尋求刺激。此外,心率變化值天生就很大的人抵制誘惑的能力會更強,這進一步證明了有些人在抵制誘惑方面具有先天優勢。最後,性別因素也不可忽視。一般來說,男性克制衝動的能力要遜於女性,但女性克制衝動的能力會隨生理週期變化而變化。但這並非說一旦這樣就不能改變,正常情況下後天的影響一般都比先天的大很多。
2、家庭教養方式
如今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通常能獨享父母的寵愛,不太有需要忍耐的時候。此外,在常見的隔代撫養中,老人對他們的需要有求必應,甚至有求速應,那麼孩子可能就不會養成”克制衝動”的觀念,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所見即所得”,甚至“所想即所得”。孩子習慣于遵從家長、老師的想法,很少做出獨立的決定。如果自行抵禦誘惑,他們中的大多數就會茫然失措,聽任本能做出決定。
3、社會經濟地位或許也是影響自製力水準的一個因素
進一步研究表明,那些家境較好、智力水準較高的孩子,其衝動性會略低於平均水準。顯然,社會地位、經濟狀況不同會造成教養環境的差異。除此之外,聰明的孩子更有可能會使用某些技巧,有意分散對眼前“誘惑”的注意力以摒棄干擾,因而也就更能應對“延遲滿足”。
如何培養?
人的自製力雖然帶有先天性,但後天的影響、教育、自身修養更為重要。自製力的培養跟其他能力的培養一樣,應該儘早開始。一般來說,小學高年級階段是鍛煉孩子自製力的最佳時機,錯過了這個年齡階段,再鍛煉孩子的自製力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了。如果孩子在小時候就慢慢形成了很好的自製力,對於他們以後的成長和發展有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品質呢?
1、從“他制”到“自製”
孩子的自製力形成有一個過程,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還不能判斷和評價自己行為的適宜度,這時,家長就要制定一些必要的“家規”了。比如放學回家一刻鐘休息吃東西,飯後休息半小時然後練鋼琴,練完琴收拾書包,之後到九點之前這段時間可自由支配,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了習慣。要注意規矩不能太多,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要給孩子留一點空間。“他制”還可以通過家長、老師、朋友、同學等外力來進行,比如,孩子不能堅持晨讀,可以請小夥伴每天和孩子一起晨讀,這樣相互監督與促進,孩子就能很好的堅持下來從而形成良好的自製力。
2、逐漸延長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父母培養孩子自製力的關鍵,即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這種能力實際上是自製力的表現。“延遲滿足”不是教會孩子憑空等待,也不是一味壓制孩子的欲望,而是讓他們明白這樣一個人生規則:好多願望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你必須為此付出長期的努力才行。孩子的自製力的形成都有一個過程,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不要急於求成,另外,孩子自製力的形成過程中可能會有反復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可以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比如孩子貪玩,家長可以讓孩子在第一周時每天學習半個小時再玩,如果這很容易做到;第二周每天學習增加至40分鐘,第三周每天學習50分鐘再玩。自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採取這個方法,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並且不會給孩子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能輕鬆地鍛煉自製力。
3、讓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克制技巧
注意力轉移法,就是在受到不好的刺激時,可以先想點或幹點別的。如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勸人在吵架將要發生時,必須把舌頭在嘴裡轉上10個圈。
心理暗示法,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用來形成過人的意志力。比如,當堅持不下去時,告訴自己:“我一定行,只要堅持!”“太棒了,我又完成了一道題!還有三道題,我就大獲全勝了!”等等。
回避刺激法當遇到可能使自己失去自製力的刺激時,應竭力回避。如隔壁有人罵我,就不側耳去聽,而是外出散步。這樣就避免發怒造成衝突。
積極補償法,比如如果自己要做一件自己很不擅長的事情或者很不喜歡的事情時,就告訴自己如果我要是完成了,就對自己實施一些獎勵來補償自己,比如看一部喜歡的電影,吃一頓大餐等等。
4、採取適當的獎勵來鼓勵已形成的自製力
當孩子有了好的變化時,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獎勵,這種行為可能會退縮,回到原來的狀態。我們可以採取以內在獎勵為主,外在的物質獎勵為輔的手段來對孩子進行獎勵。內在的獎勵,比如用真誠的讚賞的語氣對孩子說:“你真的長大了,如果你堅持下來的話,你一定會成功的!”尤其是那些平時很少跟孩子交流的家長,家長的關注會讓孩子更加堅定上進的信心。外在的物質獎勵不要過於頻繁,而且最好用於結果而不是過程。比如,當孩子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行為有了很大的提高,並有了實質性的成績,你可以對他進行適當的物質獎勵。像獎勵一起去動物園,或者他很早就想要的一本書一個玩具等。而不要說:“你今天要是能連續學習一個小時我就給你買件新衣服!”那樣做,會使孩子的自製力形成的過程帶有表演性質,不利於孩子真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