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閱微:媽媽們,愛孩子的最好方式是愛你自己

前幾天和一個剛做了媽媽的朋友聊天,她說她的產假剛剛結束,復工之後發現孩子根本不吃奶瓶,白天寧願餓著也不吃溫熱的奶粉,她覺得很焦慮也很內疚,所以決定辭職。

我知道她很喜歡她的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因為與孩子最初的分離焦慮而放棄已經奉職多年的公司和鍾愛的職業,我感到很詫異。我告訴她身邊也有不少人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總能找到辦法解決,她卻堅定地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我辭職回家,因為母愛應該是勇於犧牲的,是最偉大的!”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和另一個朋友聊天時,她告訴我她決定不要孩子了,我問她原因,她搖搖頭笑了一下說:“母愛太沉重了,我承擔不起。”

要不要孩子純粹是個人選擇,辭掉工作照顧孩子也無可厚非,只是,母愛不應該是這樣一味地犧牲。對母愛過度的渲染必然會對母親造成過多的壓力,有時甚至是一種傷害。

曾經有個朋友的孩子發高燒,她連續幾宿不合眼照看孩子,即使孩子熟睡時她也不去睡,即使家人要替換她她也不讓,因為她和許多母親一樣,覺得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在孩子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當中選擇了後者,就會感到羞愧。為了保全自己的工作而讓孩子挨餓,為了保持自己的睡眠而不照顧生病的孩子,甚至是有了孩子之後還給自己添置奢侈品,對於一個母親來說都是不負責任,都是罪無可赦。

然而母親,首先是一個人。任何一個人只有在保有自我的前提下,才能夠好好地愛別人,那個人即使是你懷胎十月生下來的孩子,歸根結底也還是別人。我從來不相信不愛自己的人會懂得如何愛別人,也從不相信將自己與他人混為一談的人能夠懂得如何尊重別人。母親既然是人就不是神,那麼就有權利遵守人間的法則,在不傷害孩子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某些情境下將天枰向自己傾斜。在為一件事情做出決定時,如果你的付出遠遠超越了孩子的損失,就沒有必要永遠將自己置於犧牲的位置。

忘我的付出,並不必甚至不應成為一種常態。



做母親的智慧,不是一味地沒有節制地付出,而是懂得如何獲得一種平衡:孩子與整個家庭的平衡,孩子與自己的平衡,以及自己各種角色之間的平衡。

有的人覺得給孩子的愛越多越好,最好能給多少給多少。這是因為人們存有錯覺:只要行事的出發點是愛,怎樣做都不算錯;沒有人會拒絕愛,愛永遠是美好的。可事實上,對孩子不計成本沒有考量的付出未必是一件好事。過多的愛會形成一種壓力,當焦點過多地傾注在孩子身上時,他會感到喪失了自由,會變得局促不安和抑鬱,會覺得自己是在為別人而活,會覺得自己被愛包(綁)圍(架)了。

我身邊不乏這樣的媽媽,他們每天全神貫注于各類育兒經和養兒術,樂此不疲地游走于各種媽媽群,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做深入地研究與分析,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讓孩子的身心受到創傷。我一方面非常佩服她們的付出,另一方面又在反思,這樣的愛護真的好嗎?難道一個生命——即使這個弱小的生命尚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就應該完全喪失自由生長的空間,而活在他人的安排與掌握之中嗎?人們真的喜歡時刻活在他人的注目之下嗎?生理器質之複雜,心理活動之多變,可是幾項研究就能夠解決和參透的。更何況,傷害和疾病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真的能夠或者有必要完全避免嗎?犯錯難道不是一種權利嗎?生病難道就全然無益嗎?作為母親,作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多少應該放鬆一些,在正確育兒理念的框架之下,讓孩子在相對輕鬆自由的環境之中成長,讓我們得以與他共同進步,畢竟關於人生,關於究竟該如何生活,我們的經驗也實在不比這個問世不久的孩子多多少。


放輕鬆一點,多愛自己一點。對孩子的愛當然是無限的,但是因此付出的行為卻可以是有限的。不將養育孩子看成那麼嚴峻的事情,不將愛看成是不需權衡利弊的付出,不將母愛無度地神話,孩子可能反而能夠獲得一個自由快樂的成長環境,從而形成一種樂觀的性格和泰然的行事風格,他們不會將生老病死看得那麼嚴重,不會將自己看得那麼不可一世,不會將人生看得那麼危險複雜。他們會從你這個母親身上學會,如何愛自己,以及如何去愛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