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他的思想與心理成長,是與你們息息相關,因為父母最在意的是對孩子的教育,但是生活中你們會不小心錯誤的引導孩子,但你們知道嗎?如果有以下的行為,作為父母的你要注意。
生活中,許多家長會用一些特殊職業的人物來恐嚇孩子,例如“員警”、“醫生”、“鬼怪”等,用些職業或虛造的人物來“威脅”孩子聽話,小編覺得這不是一種良好的溝通行為,會給他們帶來這些人的恐懼與心理陰影。其實可以編個小故事來吸引他的注意讓他意識錯誤,要有多點耐心與孩子交流,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孩子到了兩歲以後,自我意識會很強,這時候你可能會帶他出去玩,玩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小朋友要拿他的東西,但是基於自我,可能寶寶會不願意,我們不可以強行要寶寶一定要給對方。先觀察寶寶的表現,如果孩子樂意給就最好,還要贊許他,如果不樂意,就要引導他與同伴的正確交往。
帶孩子到外面玩耍,可能會遇到有些大孩子會比較“粗魯”,有些媽媽就開始緊張的保護起來,或者讓寶寶抱出來讓開個些“大哥大姐們”,但是這種過度保護會讓孩子不懂保護自己身體,而且會破壞學習寶貴的相處與學習交友的手段。
有些家長看到寶寶關注什麼好奇的東西,會直接說出這是什麼東西。表面是給寶寶傳授知道,但是實際上是局限了寶寶的觀察能力。家長不妨先觀察寶寶特別關注的東西有什麼反應,然後順應地反問寶寶“這是什麼?”“什麼顏色”等,讓寶寶思考。
不要讓寶寶的童言亂了套。孩子跌跌撞撞是有的,有些孩子會可愛的說:“剛才是地板讓我跌低,最壞地板”,有些家長會覺得這麼小還說這些逗言,可能會贊他“太可愛”,“小聰明”,這可不能這樣子,如果這樣寶寶以後會自我檢點行為,只會不好的事情都是別的東西嫁禍。
有些寶寶可能會遇到大哥大姐推了一把,家長心裡不舒服,但是作為家長,小編覺得有必要引導孩子學會反推一下,大膽的讓他跟對方說:“為什麼要推我?”而不是保護,要樣孩子學會面對“挫折”。
家長是不可能時刻陪伴孩子的身邊,要讓孩子試著自己去嘗試解決,這孩子的心理素質才會堅強,如果每一樣家長都以保護來幫孩子處理事情,只會讓孩子軟弱起來。
剛才6個方面也是大部分家長會遇上的錯誤引導方式,家長們應有所領會,並努力改進自己,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啟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