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均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都市人越來越關注生活品質。尤其在吃的問題上,由於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農藥、化肥、飼料的過度使用,不少生活在都市的人紛紛組團,包一塊郊區的農地開始自種瓜果蔬菜、養雞養鴨養豬了,週末還能順便享受一下田園生活。
最近小編和身邊一個已經投身於種菜行業的朋友聊了一下。對於一個常規的都市家庭模式(一對夫妻+一個孩子+兩對老人)而言,一年需要的菜大概在1200斤左右,如果沒有任何種植經驗的人則需要300平米左右的土地。通過更科學的現代化種植管理方法,加強“精耕農業”,同樣是300平米左右的土地則可以供給大約6戶人家。一般一個家庭一個月的菜錢大概都在800-1000左右,這樣看來同樣一塊地在能滿足自己家庭吃菜的同時,還能掙出一筆大錢!而且他還強調,當用戶量越大,所用的土地可能反而更少,比方說,一百五十畝的種植面積能滿足三千個用戶,而滿足六千個用戶只需要兩百畝出頭的地就可以了。而他也是因為最初想吃上放心菜才走上了種菜的道路,而且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一組資料可以讓我們更瞭解科學種植發展的必然趨勢,從2002-2015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增長了780%。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將上升到5.54億噸,但糧食需求大約為7億噸,有近2億噸的缺口。這就意味著,中國目前的耕種產量不夠養活目前的國人,那麼每一寸耕種土地都應該更高效的利用。
縱觀全球,農業生產問題其實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先進的科技也正為實現農業這一發展方向而不斷創新並投入其中。
這台神奇的機器主要功能是用來清除雜草,以機械化的物理除草行為替代傳統的化學方式,既保證了農產品的安全性、保障其健康生長,又保證了高效的生產!
這是將機器學習投入到農業中的一個實例。提前將雜草的相關資訊輸入到機器中,通過為機器人安裝視覺識別系統,讓智慧除草機器能“看見”那些生長在田間,極度影響我們農作物產量的雜草,並將其清除。
這個無人機被應用於搜集大面積的種植區資訊,以監督、控制農產品的生長情況。搜集農產品環境資訊,以方便進行種植情況分析調整種植計畫。
無人機可作為農民眼睛的一個延伸,變成千里眼來監督廣闊的土地情況,搜集像風,雨或土壤溫度等重要資訊,根據這些回饋資訊,農民知道應該什麼時候、在哪個片區進行灌溉,什麼時候、什麼塊區需要調節溫度。而且這些資料的更新只需要不到1天的時間,提供即時的控制管理,大大提高了種植的作業。資料替換了原有看天吃飯的情況,農民朋友在做任何種植工作更加的精准和有效。更重要的是,根據需要去進行灌溉養殖,有效控制了肥料、化肥的使用,就能保障農產品的安全性。
不難發現,這些科技的應用都是為了獲得有效的資料。如果想要真正做到整體種植工作的系統化和智慧化,搜集有用的資訊只是其中的一步。而整個系統的建設和應用才是關鍵。
早在COMPUTEX 2016期間,英特爾就提供了一套服務于農民朋友的灌溉的智慧系統。他基於英特爾®Edison平臺的感測器在前端收集資料,並通過智慧的Intel Gateway UTX-3115傳輸資料到雲端,農民朋友就可以在電腦上自由調節溫度濕度和灌溉量,從而實現遠端監控和管理。
不要以為這些還只是技術開發與實驗階段,沒有實際應用。現在正值冬天,正是吃火鍋喝湯的好時節。相信每個人為了增加健康性和湯的鮮美都會加上一些菌菇,比如近年來備受歡迎的杏鮑菇。那你知道他們都是從哪裡來的嗎?京薊地區三分之一以上杏鮑菇都出自北京市通州區的一片占地700畝的食用菌生態產業園,這裡每天生產超過40頓的杏鮑菇。杏鮑菇的養殖對營養環境、水分、溫度、氧氣環境、光照環境和酸鹼度環境都有著嚴格的要求。所以傳統的養殖辦法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員成本和工作時間去測量杏鮑菇生長環境的情況並控制這些值的變化,最關鍵的是我們只能通過在檢查過程中才能瞭解到他們是否健康?是否安全?資訊搜集分析的工作低效的同時不能實現精准性及做出相應的快速回饋。而在這裡的農民朋友們卻正在利用英特爾先進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享受到了科學智慧種植系統為種植帶來的便捷、高效以及安全性。
面對如此龐大的種植工作,英特爾為每個菇房配備一台基於英特爾® Edison平臺和Intel Micro Runtime (iMRT) 軟體方案的閘道,一方面,它能通過低功耗無線模式連接設置在菇房內的多個環境參數感測器、開關感應器和開關,另一方面又通過WIFI/3G連接雲端管理平臺。菇房內各個環境感測器採集到的資料,最終上傳到雲端管理平臺,管理者便可通過手機端APP或者PC端軟體,即時掌握菇房內的各項指數是否正常。這樣既減少了人力成本,又使管理者比以前更為全面及時地掌握食用菌的生長情況。所有參與養殖的技術人員變得輕鬆,通過監控菇房所有的開關狀態,實現對原有控制系統效果的深入分析,持續優化環境控制演算法,大幅提高節能水準和增加產品產量。而管理種植人員,他們只需在移動設備上比如手機、平板電腦上,就能對菇房裡的溫度、濕度、CO2濃度等指標便瞭若指掌,並且進行即時的調控!
中國農業的科技化、資訊化正在起步。而美國,已有五分之一的農民正在使用即時資料分析技術,將農業轉變為更為精確的科學。
他們利用這一技術耕耘未來,以更好地滿足世界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預計,2050年,全球對於糧食的需求將增長至現在的兩倍。來自密西根州26歲的農夫Jesse Vollmar談到:“我們不僅無法再得到更多的農田,每年我們都還在失去農田,因此我們必須依靠大資料即時分析的技術。”
這種“精耕細作”的方法幫助農民在種植的過程中使用更少的資源。對抗一定的自然災害並且有效管理農作物的成產和安全。從前人們常說農業是靠天吃飯,但現如今憑藉英特爾的物聯網解決方案,農業生產不再靠經驗、憑感覺,而是實現了“精確把關”。未來,經過長期的發展,雲端平臺還能夠積累海量資料,後期可以基於大資料分析,完善我們的種植資訊,實現精准的預測,能夠做到增產增收。那在你身邊是不是也已經有人想投身於農業產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