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Quartz Crystal)是一種無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結晶體礦物。它的主要化學成份是二氧化矽。化學式為SiO2。天然水晶又稱石英石,在中國最古老的叫法是“水玉”,意謂似水之玉。佛書中則稱瑩潔晶光的水晶為“水之精靈”,認為水晶會閃爍神奇的靈光,可普渡眾生,尊稱水晶為“菩薩石”。水晶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的自然環境中結晶而成,成分是二氧化矽。顏色多為無色透明(少量因結晶過程中,環境變化而混入雜質,形成紫色、茶色、綠色、金絲狀、珊瑚狀等不同形態),硬度大約在6-8左右,熔點1713℃,純淨的天然水晶體是最佳的光學材料。今天,因水晶體內的包裹物千姿百態、形象生動而極具觀賞、收藏價值。
天然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深藏於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豐富的地下水來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矽,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間,它們在地下經歷八千萬年以上生長時間,水晶就會依著“六方晶系”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方柱狀的水晶了。水晶晶粒多而不亂,所有晶尖都指向洞體中心,有規律地生長。
在人為控制的理想環境當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大約每天0.8毫米(mm),這個速度也是許多人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準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水晶,就是所謂的“人造水晶”(Synthetic Quartz),也有人稱為“養晶”(Cultivated Quartz,Cultured Quartz)。人造水晶通常多切割為晶片供電子、電腦、通訊工業用。一般工業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約需3釐米左右,需要約40 天左右的時間來成長;若要供作珠寶業來磨成10釐米(100mm)以上的水晶球,在最理想的環境下,通常約需120~180天。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沒有這麼樂觀,原料、水質、溫度、壓力等等的條件一直變化,很難達到理想狀況,通常需要數萬倍、或是數百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成長。這也是為什麼“地質年齡”動輒以“百萬年”為計算基數,也是“天然水晶”之所以珍貴之處。
按顏色、形態和物理性質差異分:
1、白水晶:無色、透明如水的晶體。
2、紫晶:呈紫色透明或半透明(含三價鐵和錳)。
3、煙水晶(俗稱茶晶),呈煙黃色或煙褐色的透明晶體。
4、墨晶:墨黑色,含有機質的半透明晶體。
5、黃晶:呈黃色到紅-桔黃-褐色的透明晶體(含二價鐵)。
6、薔薇水晶(又稱“芙蓉石”):呈薔薇色,淺玫瑰色的至密塊狀體(含Ti等微量元素)。
7、發晶:含金剛石、角閃石等毛髮狀礦物包裹體者。
8、綠水晶:含陽起石針狀包裹物。
9、彩虹水晶:含有細小氣泡或淬體充填裂隙的水晶,這些裂隙通過干涉光產生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