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聽一位教育專家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當護士的媽媽加夜班忙得不可開交時,接到她女兒的電話。女兒在電話裡哭哭啼啼:“媽媽,我的小烏龜死掉了,我好難過,嗚嗚嗚……”幹練的媽媽一聽,就迅速給出解決辦法:“寶貝,媽媽在忙正事,你先把小烏龜放進冰箱裡,別讓它發臭,等媽媽回來跟你一起把它埋了。”
教育專家說,當這位媽媽讓孩子把烏龜放進冰箱裡時,她也把她和孩子的關係放進了冰箱。
當我們跟孩子說“我在忙正事”時,言下之意似乎就是:孩子的事不是正事。因為我們很多人總喜歡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判斷一件事情重不重要。所以成人會用看似理性的方式去打發孩子,例如小汽車壞了你先玩小火車啊,寵物龜死掉了你先擱冰箱啊。其實換位思考一下,這樣神經大條的說話方式,擱在成人世界裡是絕對會冷場的,完全是大寫的尷尬啊——
例如朋友失戀了,你說:“沒事啊,這個吹了那就再找一個。”
例如朋友盼了幾個月的包包沒搶到,你說:“沒關係啊,那就買他家其它的款式嘛。”
上面這類人是大量存在的,本質上是沒有同理心,不能進入到對方的心理世界去感受他們的情緒。如果父母長期用這種方式和孩子對話,那麼孩子也會習得這種待人的方式,慢慢失去同理心的能力,成為一個別人眼中“情商怎麼這麼低啊”的人。
我們都喜歡跟那些聊天很舒服的人聊天或者傾訴,因為我們所經受的痛苦和快樂,好像他們真的感同身受一樣。而這樣的人,也更能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
所以我們跟孩子對話時,儘量能夠做到就像在跟一個成年的朋友對話一樣,例如孩子的車車丟了,你完全可以假想成你朋友的私家車被人偷了,這個時候你該如何去和他對話?相信你心裡自然已經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