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與激情8]的車陣剛剛呼嘯而去,[變形金剛5]的汽車人們又要在銀幕狂轟亂炸,而今年還有第三波車隊已經奔騰在路上——[賽車總動員3]。
這年頭“開車”這個詞可不能輕易說出口,不然分分鐘讓你才藝展示,看看上臺的選手,不是有“激情”,就是會變形……
別看我們麥坤選手已經車到中年,人家可說了——“我就是速度”。嗯哼,絕對不能小看他,因為[賽車3]已經以5350萬美元登頂北美票房榜。
閃電不惑
年齡危機在皮克斯一向是個難越的坎兒。
如果全擱在人類語境下,小丑魚尼莫是五歲學齡童,要掙脫老父的溺愛保護傘;
13歲的萊利剛入青春期,要含淚揮別純真、迎接成人式憂傷;
愣頭青大眼仔18歲出門遠行,劈頭蓋臉而來的有未來迷茫,也有大學友情;
超能先生年逾不惑,癢倒不癢,全是英雄窮途的躁。
▲這一幕,和11年前國王的遭遇何其相似,如今的麥坤跌入事業低谷,比起勝利,更需要的不如說是一個前行的方向
“閃電麥坤”歐文·威爾遜今年38歲,恰好是“教授”阿蘭·普羅斯特退役的年齡,比尼科·羅斯柏格退役時大7歲,比愛爾頓·塞納橫死賽場時大4歲。
喜劇演員當然不怕眼角爬出幾道細紋,只要段子日新月異就能歲月靜好。
閃電麥坤不行,活塞杯、NASCAR、F1均同此理,他也有同車神前輩們一樣的憂愁:巔峰風光自然無限好,可下一步,就是職業生涯刹都刹不住車的下坡路。
邁克爾·舒馬赫倒是不服老,41歲高齡複出,兩年後悵然歸隱,可不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不甘和尷尬?
人一上年紀,雖沒到眼花手顫的地步,究竟是硬體老化,軟體遲鈍,身子骨也吃不消那般風馳電掣。
當年的老國王被路霸撞出賽道,半生榮譽在一個騰空旋轉後變作破銅爛鐵,伏地奄奄一息,彼時的麥坤推著國王艱難挪過終點線,為的是給老前輩一個體面的告別儀式。
可11年後輪到自己,若說淡泊輸贏、從容退役,又談何容易。
導演布萊恩·飛謂之:“你還有大把的人生路要走,可歲月不饒人。你對鏡哀歎,‘我都40歲了’,事實是——你拿生命去熱愛的夢想,是有保質期的。”
▲黑風暴們這些新一代賽車的制勝法寶。可以通過人工設定,高度類比各種可能影響到戰局的客觀資料,並精准計算出相應的最佳迎戰方案
賽車世界比人類世界更殘酷,只拿材質、配 置、時速這些斬釘截鐵的資料說話,而技術革命是永不止步的,“198英里/時VS214英里/時”。
這叫江山代有才人出,曾叫囂過“我就是速度”的麥坤,也躲不過歲月這把殺豬刀,又死活不願引頸就戮。
老虎伍茲(高爾夫)、喬·納馬斯(橄欖球),穆罕默德·阿裡(拳擊)和邁克爾·喬丹(籃球)……
麥坤骨子裡流淌的原型血液遍佈各競技項目,但照皮克斯的說法,有個共同點:天賦異稟,並且驕傲自負。
三部[賽車]成了一個輪回,如今的麥坤仿佛昨日的國王,而如今的黑風暴傑克遜又仿佛昨日的麥坤,一樣的年輕氣盛,目中無人。
“他覺得整個世界都屬於自己,當之無愧。老傢伙們風光過,現在也該拍屁股走人了。”
世上永不缺新人上位的故事,好比貝蒂·大衛斯遇見安妮·巴克斯特([彗星美人]),費雯·麗遇見瑪麗蓮·夢露([和夢露的一周]),這故事映射出的不是新人光采,而是遲暮者的自我審視、心態矯正。
黑風暴也好白風暴也罷,不過是麥坤胸口那只蜘蛛心魔罷了。
▲車禍後,麥坤來到培訓中心,也開始嘗試這種新型訓練工具
恩師還魂
保羅·紐曼2008年去世,無緣2011年上映的[賽車總動員2],片中只有隻言片語,暗示韓大夫已經辭世。
約翰·拉塞特回憶找到保羅·紐曼的初衷:“他是最偉大的演員,而且對汽車和賽車運動有一腔熱愛,這能帶給韓大夫不少借鑒之處。”
這熱愛從1968年出演[獲勝]發芽,不光收藏(他那輛保時捷935在去世後拍賣了440萬美元),色盲的紐曼還是職業賽車手。
紐曼1979年在勒芒汽車錦標賽上拿過亞軍,到了70歲高齡還活躍賽場勇奪獎牌,因此還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還有粉絲(後來買保時捷那位)專門為偶像拍了紀錄片[獲勝之道:保羅·紐曼的賽車人生]。此時辭世,算不算是老爺子逃過一劫不知道,對系列的確是莫大損失。
九年過去,[賽車3]這才為老爺子找到了還魂之道——當然不是[速度與激情7]和[俠盜一號]的動作捕捉、數碼還原。
紐曼老頑童心態,當年在錄音棚裡經常不按劇本來,動輒即興發揮,或者搞點惡作劇,比如大呼小叫,“這算什麼賽車!”
幸運的是,這些都被麥克風捕捉,挑挑揀揀剪輯一番,就成了[賽車3]中的配音素材。麥坤失意賽場,回到恩師盛年時的故居,造訪恩師的故友和教練。
▲這些其貌不揚的古董車,在韓大夫的時代也是佼佼者,它們多由現實中的傳奇賽車手配音
“我喜歡‘起源’故事,所以才把這個高科技的賽車故事帶回賽車歷史的伊始。這裡有很多老靈魂,他們都是韓大夫的高中同學。”
不如說,[賽車3]是關於“傳奇”們的故事,韓大夫曾在麥坤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師徒情分由此而來。
而麥坤如今也需在這些老靈魂身上,追溯“傳奇”的伊始,也領悟自己作為“傳奇”的歸宿,比起“放慢腳步,學會欣賞沿途風景”,如何在“執著”與“釋然”之間謀求內心的平靜,才是當下新課題。
拉塞特不止一次強調過,活塞杯的原型是美國納斯卡車賽(NASCAR)。
而第三部將焦點放在了這些以NASCAR傳奇賽車手為原型的老靈魂身上,無疑也是一次系列精神的尋根。
說句題外話。[賽車]系列的概念脫胎於1998年左右,那是[蟲蟲危機]完成之後,也許是因為綿延了近20載,因而也見證了不少電影人的離去。
麥坤的名字一說是致敬史蒂夫·麥奎因,但皮克斯的官方說法是紀念[賽車]製作期去世的動畫師葛籣·麥坤。
而就在首部上映前夕的2005年,皮克斯的幹將 、副導演喬·蘭福特死於車禍——幾年後,他本該是能並肩五虎將的人物。
▲頭頂兩團火焰,這位弗利特小姐倒是挺像拖線一直害怕的“鬼火”
從葛籣·麥坤、喬·蘭福特到保羅·紐曼,不受人待見的[賽車]系列,基因之中其實反倒承載了更多關於人和事的記憶和緬懷。
初心可貴
導演布萊恩·飛明確無誤地表示:“[賽車3]要重新找回第一部的感覺。”——沒好意思提[賽車2],皮克斯唯一一部爛番茄泛綠的電影(39%)。
請不來肖恩·康納利,反正間諜車芬恩的原型裡一樣有阿斯頓·馬丁DB5。
反正邁克爾·凱恩和他的哈利·帕爾馬([伊普克雷斯檔案])一樣是地道英倫腔,[賽車2]一廂情願地致敬起老牌諜戰,連累麥坤、拖線兩條線索割裂得一塌糊塗。
儘管致敬還是顛覆,那都是邦德、伯恩、X、如今是金斯曼特工的事,真還犯不著皮克斯和動畫越俎代庖,又吃力不討好。
於是回過頭來再看[賽車],居然也越瞧越順眼,起碼它始終未偏離一個賽場新秀的成長,而66號國道的興衰史也太能牽動一代美國人的懷舊之心。所謂回歸初心,也是這個意思。
▲又是慢放鏡頭,又是沉重的呼吸,就差再奏一曲肝腸寸斷的《你的樣子》致敬[阿郎的故事]
據說看完這款“車禍版”先導預告,就有八歲小粉絲來信質問:“你們真的要殺死麥坤嗎?如果這樣,那我一定要買那個兇手的玩具款,然後也殺掉他。”
角色的情感和命運重新回到故事重心,遠比英國特工車的飛簷走壁、在大本鐘裡裹粽子揪心。
此外,哪怕當年有人給[賽車]扣物化的帽子,諸如抨擊麥坤對莎莉一見鍾情的原因居然是“好漂亮的保時捷”,但毋庸置疑,“賽車”是系列的另一個核心。
拉塞特當年有名言:“我的血液裡一半流的是動畫,一半流的是汽油。”上行下效,[賽車]系列先天攜帶的就是車城底特律的基因。
從鮑勃·保雷(角色設計師)、傑·瓦德(創意總監)、到傑·舒斯特(場景設計師),一直追隨系列的幾個皮克斯骨幹。
父輩裡多的是福特、雪佛蘭、克萊斯勒的設計師、工程師,誰又都有幾款拿得出手的老爺車、改裝車收藏。
個個都是行家裡手,也省得請技術顧問的麻煩,聊起車來就是熱火朝天。
▲[賽車3]的場景概念圖
相應的,本片的宣傳一走中年危機路子,一走“速度與激情”路子,引擎轟隆隆一發動,再配上360度全方位展示,皮克斯再次彰顯了自己同迪士尼動畫在性別屬性上的截然不同:雄性激素前所未有的爆棚。
而就在今年一月,美國北部國際賽車展上,皮克斯還特別展示了一輛全尺寸“閃電麥坤”賽車——眉眼嘴巴一樣不少,就是不知道坐上去之後,體驗是否“優雅如凱迪拉克,勁爆如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