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你註定“學無所成”?這個研究讓人揪心

某天在街上聽到兩位元媽媽的對話:

A媽媽:“小朋友嘛,還是應該以玩為主,至於孩子學鋼琴怎麼樣,她想彈便彈,不想彈就玩嘛!孩子快樂最重要!”

B媽媽:“不是的,孩子學鋼琴應該多練,如果想玩就玩、想彈才彈,那麼鋼琴只能算作一件玩具,她永遠也學不好鋼琴的。”

▷“玩玩著學”靠譜嗎?

說真的,我至今未看到哪位名人是“玩玩著學”成就終生的,也尚未見到任何心理學研究是有關“玩玩著學”獲得成功的,倒是這些擁有讓人“亮瞎眼”專業技能和技藝的名人光環的背後,總跟“汗水”、“努力”、“執著”、“堅持”如影隨形。

→莫札特,一位被我們父母誤解的天才

很多父母以為,莫札特是天生的天才,就連莫札特那個年代的父母也是如此認為。這些誤解其實來自莫札特父親列奧波爾德的一封寄給奧格斯堡報紙的信,這封信是莫札特的父親為了他們一家三口(父親、姐姐和莫札特)的環歐演出而做的宣傳,讓人誤以為莫札特是個天生的神童。

其實莫札特從2,3歲時便開始高強度的音樂訓練,現代研究者證實,莫札特的童年訓練強度大、時間長,到他7歲時甚至能分辨出人打噴嚏的各種聲調。同樣,列奧波爾德也把莫札特的姐姐安娜培養成了大鍵琴演奏家,11歲時也享譽歐洲,列奧波爾德因此寫了一本如何教幼兒學音樂的書。

【珠江鋼琴,全新立式兒童家庭教學鋼琴,採用色木多層板製作,音訊振動回應精確迅速,琴弦是德國Roslau的防銹鋼線,音色純淨,音準穩定,製音器採用優質羊毛氈製作,制音效果棒棒噠。】

→貝多芬常在鋼琴上睡去

貝多芬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跟鋼琴度過的,因為貝多芬常被爸爸關在房間裡,房間內有一台鋼琴。貝多芬每天一練琴就是很多個小時,鄰居們常常聽見可憐的小貝多芬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

→撒母耳·謝維揚,頂級大師背後的努力

撒母耳·謝維揚,世界最年輕象棋特級大師,5歲開始學國際象棋,每天花6小時練棋,13歲時成為國際象棋特級大師。 

→菲爾普斯,“菲魚”背後的艱辛

從11歲開始大強度練習游泳,每週練7天,每天至少遊5個小時,14歲打破了20歲年齡組200米蝶泳紀錄,成為奧運歷史上獲得獎牌金牌最多的運動員。

→安娜.巴甫洛娃,9年練習成就偉大的芭蕾女皇

安娜.巴甫洛娃由於家庭貧寒,10歲時才開始練舞,經過9年艱苦訓練才成為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首席女演員,後來經過二十年演出和創作,為世界芭蕾藝術作出了無法估價的貢獻。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克森 K. Anders Ericsson曾經對各個行業領域中的傑出人物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其中包括傑出的醫生、卓越的運動員、神秘的記憶大師、輝煌的象棋大師、優秀的小提琴家、享譽全球的鋼琴家……他發現這些人身上最大的特點和共同點就是十年如一日地付出辛勤的汗水練習,他將這種成功法則命名為“刻意練習”。

▷“努力程度與未來掛鉤”的小提琴實驗

1993年,美國音樂學院有一項研究,實驗人員組織了一群學習小提琴的孩子,並安排了小提琴老師以及實驗人員監督和長期跟蹤,到實驗結束時,這些孩子已經成年。實驗人員統計了這些孩子花在小提琴上面的練習時間,並與他們的成就對應,實驗人員發現了讓人驚訝的結果:

第一組,約練習了1萬小時,大多數成為卓越的演奏者;

第二組,約練習了8000小時,成為不錯的演奏者;

第三組,約練習了4000小時,大多數成為分佈在學校或培訓機構的音樂教師。

【德國卡普斯小提琴,進口的歐料義大利雲杉,純手工製作,由波西尼亞制琴大師親自製作,工藝更加精緻,油漆採用了特調油性漆,具有更好的聲音傳導性,適合初學演奏者使用。】

(提醒,以上資料未包含休息和其他時間。)

▷培養技能技藝有“黃金定律”?

不過,在這些過程中,最關鍵的還是讓孩子對事情產生興趣。所以,培養興趣,被匈牙利心理學家拉斯洛.波爾加列為培養孩子傑出技能的第一點。

這位心理學家非常有趣,這位怪人在結婚前已經非常成功,並通過研究得出了培養天才孩子的“黃金定律”,為了驗證他的研究,他在追求結婚物件時說在他們將來的孩子身上測試他的理論。

結果一位叫Kalara的可愛女老師答應了,最終,他們的三位女兒,分別是蘇珊.波爾加、索菲亞.波爾加、裘蒂特.波爾加,她們在父親的理論付諸實踐過程中,每天訓練的時間長達5~6個小時,最終全部成為國際頂尖象棋大師,這便是享譽全世界的“波爾加三姐妹”。可以說,她們是被規劃出來的天才。

【雅軒齋紅木象棋棋盤,豪華的黑色棋盤套裝,可以把棋盤、棋子一併收納,金屬提手攜帶很方便,棋子有紅酸枝、黑紫檀、紅花梨和紫光檀四種材質可選。】

這位心理學怪人的培養天才孩子的黃金定律是:培養興趣→認真面對→全身心投入→鼓勵創新。這麼簡單?道理簡單,但做起來不簡單!父母們將這個定律,用在孩子們學習技能技藝上,相信也將錯不了!幼兒說將會專門寫一篇有關這個定律的文章,告訴父母們具體的做法,爸媽們別錯過哦。興趣,是所有孩子能堅持下去並學有所成的最有效並且是唯一的方法,而培養孩子興趣的最佳途徑是——薰陶。(這一點,幼兒說已經在《學樂器和沒學樂器孩子有啥差別?尤其是5年後太明顯》一文中有詳細說明,回復“樂器”便能閱讀該文。)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為知名的青少年教育研究者周舒予,他做過一線教師,長期從事教育心理方面的研究和創作,這本書對當今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長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

▷努力≠不快樂

很多父母眼中的快樂很膚淺,你如果仔細聽,不外乎就是孩子每天在玩具和遊戲中度過才是快樂。但是,你眼裡孩子的快樂,他們真的快樂嗎?我看未必。

一個孩子快樂的多少,不會跟努力程度成反比,不少努力學習技能技藝的孩子也很快樂,因為這些孩子從中得到了成就感。那些堅信成就感給孩子帶來快樂的父母,被人認為會更理性。幼兒說認為,通過“放縱”得來的快樂是短暫的,作為成年人,我們肯定有過週末通宵看劇的經歷,一開始肯定是看得津津有味,感覺那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但是慢慢地隨著時間的流逝,突然感覺好像也沒那麼快樂。

另外,快樂不會永遠像衣服一樣貼孩子身上,童年時期父母保證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也能玩得很快樂。隨著他們慢慢長大,當沒有父母保證他們的衣食住行了,這時他未必能像小時候那樣快樂了,相反各種挫折和挫敗感反而讓他們更加不快樂,當然也會有人做到一切無所謂,但僅僅是少數孩子能做到一切無所謂而已。總是用”快樂“當藉口,過早地讓孩子放棄了努力和有能力努力的機會,這便是”鴕鳥思維“式的父母。有這種想法的父母,其實是把“玩”完全等同於“快樂”,把“努力”完全等同於“受苦”。

任何孩子的成長,難免會帶著挫折、執著、艱辛、煎熬、毅力和堅持,有所追求的孩子更是如此。這其實不等同於“蹂☆禁☆躪”一個孩子,努力也不等同于蹂☆禁☆躪人生。努力時專注、認真付出,努力之余充分放鬆和玩耍,這樣的孩子不僅有追求,也沒錯過快樂生活。更何況,成就感才會讓孩子快樂得更持久更投入。

所以,“玩玩著學”這碗雞湯有毒,父母們別喝了!不過有父母說,“有些孩子努力了也沒用”,但是不努力連這個“可能有用”的機會也沒了,不是嗎?

來源:茉莉媽媽特約作者幼兒說 相關版權問題請聯繫茉莉媽媽旺旺號:優兒店youerdian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