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孩子不敢跟父母講真話,父母該如何解決?

上週末參加了一個父母沙龍,和幾位6-7歲孩子的媽媽交流育兒心得。媽媽們提出了一個共同的擔心:孩子對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往往是報喜不報憂。很多事情要等到老師告訴家長後才知道。

不同的孩子可能會過濾掉不同的資訊,比如被老師批評,考試成績差,被同學欺負,某個方面的困難等等。

對此,家長典型的反應有兩種:一種是生氣,一種是擔憂。生氣可能是覺得孩子隱瞞、欺騙自己,讓自己很被動,在老師面前沒有面子等等。

而擔憂,則是害怕不能及時瞭解和幫助孩子,有的家長也擔心孩子和自己的距離。作為一位關心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家長,這些感受和反應是很自然的。

鑒於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如此頻繁,我問了媽媽們一個問題:如果你在外面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比如在工作場合被老闆批評,你會告訴老公或者其他親人麼?

只有一位媽媽回答會。於是我追問,為什麼不說?有的媽媽說,不願意再經歷一次不開心的事。

有的媽媽說,我覺得說了也沒幫助,有時候老公不站在我這邊反而也說我不對。

還有位媽媽說:我從小到大從來不和任何人說自己遇到的麻煩,習慣了。

這些回答讓我很觸動。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習慣於鼓勵來訪者談論自己的情感,談論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理所當然地相信說,情感表達出來,得到支援和理解,我們就能更好地面對事情本身。

因為這已經成為我工作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有時候幾乎忘記了,當一個人要對另一個人,哪怕是至親,講述自己遇到的困難,是多麼脆弱多麼艱難的一件事。

因為我們過去成長的經歷,因為現實因素,特別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本身對於情緒表達是含蓄的節制的,所以很多人生活經歷中很少有向別人表達自己困難,並感覺得到了包容、支持和幫助的經驗。

因為自己沒有這樣的經驗,當另一個人(比如配偶、孩子)向我們傾訴困擾他們的事情,我們可能本能地也會感覺到對方的不安、脆弱的感受自己也為此感到不安。所以我們很多人本能的反應往往是去分析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或者直接給予建議,告訴對方你該怎麼做。

可是如果你試著想一想,當你已經經歷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比如和同事發生衝突或者被領導批評,你現在想必會感到很難受,你可能覺得生氣、鬱悶、委屈、羞恥等等,你可能還覺得很有壓力和無助,因為不知道要怎麼回去處理這件事。

這個時候,你最最需要的是什麼?

是一雙溫暖的手,一個強有力的肩膀,柔聲的安慰和穩定的支持,告訴你,我和你在一起,我願意陪伴你,我關心並希望瞭解你發生了什麼,我會和你一起去面對。如果一個人像上面說的那樣很快地給你建議,可能會讓你覺得你的感受沒有得到理解,甚至可能會讓你覺得對方認為我不夠好,他比我更能處理這個場景。

孩子的學習是感性的,最有效的不是告訴他該怎麼做,而是展示給他,爸爸媽媽是怎麼做的,爸爸媽媽互相怎樣對待彼此的困難和脆弱,爸爸媽媽怎樣對待孩子報的“憂”。

如果我們都不能做到敞開心扉願意和家人傾訴自己的“憂”,我們都回避自己的“憂”,我們又怎麼能指望孩子可以做到?

可是如果我們要能夠在家庭裡敞開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我們需要把家庭變成一個安全溫暖的避風港,我們需要和自己伴侶建立互相包容互相支持的關係。

當然,這並不容易,特別是對於那個從小就從來不會向別人傾訴的媽媽。這是一個冒險,當你試著去敞開自己,可能會受到傷害。但是這也是一段學習的旅程,爸爸媽媽之間可以有機會更加瞭解對方,適應對方和自己不同的方式和期待,然後變得更加親近,更加信任彼此。

為了孩子的成長,當然不僅是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為了自己有一個更溫暖的家,也許值得努力?

撰稿人: 魯西西,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 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會員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