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畫幅大小會影響景深嗎?

首先小編要說,這個標題並不是很嚴謹。這句話摘錄自攝影師Tony Northrup的講解視頻。他說現在的很多小型卡片機,標榜諸如f/2.8大光圈鏡頭,實際上卻拍不到全畫幅相機f/2.8光圈的散景效果,所以應該把“等效焦距”和“等效光圈”加入計算,以得出相應細得多的光圈值,讓消費者能更方便地比較。這段影片引起了相當多迴響,尤其關於物理概念更是值得再闡述清楚,以確切瞭解有關解釋的不當之處。

也許你已經聽糊塗了,別著急,我們先來解釋一些基本的物理成像概念。

1.什麼是焦距?

相信大家小學時都做過一個實驗,只要把放大鏡放在紙張上一個合適的距離,無限遠的太陽便會聚焦在紙上變成一點,這個燒焦的距離其實就是“焦距”。不同的放大鏡,基於它們鏡片弧度的分別,各自也會有不同的焦距。

雖然今天相機鏡頭的結構都很複雜,是由多塊鏡片組成,但其實一枚定焦鏡就是一枚固定焦距的放大鏡。那不同的焦距在攝影上的意義是什麼呢?原來焦距越長,影像便會放得比較大,這也是為什麼運動攝影師使用600mm的“大炮”便可以把遠處的運動員拍得清清楚楚。下圖就比較了50mm鏡頭和150mm鏡頭拍攝出來影像大小的分別。

2.什麼是對焦?

我們瞭解到為了拍攝一個清晰的影像,拍攝時必須對焦。譬如說我要拍攝一個樹林,如果我對焦兩米遠的樹木,兩米遠的樹木便會清晰。如果我對焦四米遠的樹木,四米遠的樹木便會清晰。

3.什麼是景深?

雖說我們對焦時選擇一個距離,那個距離的景物便會清晰,但其實實際上在對焦距離近一點和遠一點的地方同樣都會清晰,這個由近到遠的清晰的深度就是“景深”了。舉例說,對焦兩米,但其實一米到四米的地方都清晰,那一米到四米的距離便是景深範圍了。

4.什麼是光圈?

大家有沒有奇怪過為什麼光圈的描述總是“f/”一個數值?那是因為一枚鏡頭的進光量是與鏡頭的焦距和光圈的直徑相關的。“f/”的意思就是焦距除以該光圈的直徑。所以同樣是一枚f/2.0鏡頭,50mm f/2.0鏡頭的光圈直徑是25mm,而100mm f/2.0鏡頭的光圈直徑便是50mm。

不過,光圈值的重點是進光量的量度,大部份情況下,我們通常使用f值作計算就可以了,不比刻意考慮光圈直徑。

5.什麼會影響景深?

重點來了。影響景深的只有“對焦距離”、“光圈”和“鏡頭焦距”,感光元件的大小並不會影響景深。道理很簡單,當相機對好焦、光線穿過了鏡頭、光圈,其實影像已經形成了,不管你使用什麼尺寸的感光元件。以上面的例子,對焦兩米是清晰範圍便是一米到四米,你是使用全畫幅相機還是M43相機結果都是一樣,分別的只是影像的大小,不是景深的深淺。

那為什麼所有人都說畫幅大的相機拍起來景深會比較淺?!這是因為影像裁切的問題啊。看看上圖,舉例說一台M4/3跟全畫幅的相機比較,因為M4/3的畫幅較小,在M4/3上使用使用50mm鏡頭,在感測器上的成像範圍只有全畫幅的一半(因為M4/3的 Crop Factor為2X),剩下更多的虛化面積就看不到了,自然覺得景深“不夠淺”了。

如果換個角度解釋,我們一般都會引入“等效焦距”的概念,M4/3使用50mm鏡頭,全畫幅使用100mm鏡頭(因為M4/3的Crop Factor為2X),那當然是全畫幅拍起來景深較淺了!(鏡頭焦距越長,影像景深越淺)

6.Tony Northrup究竟在說什麼?

他舉例說M4/3的12-35mm f/2.8 鏡頭的等效焦距是24-70mm,但在等效焦距70mm配f/2.8下拍攝出來景深,會不及全畫幅在70mm下以f/2.8拍攝淺,所以廠商有誤導的成分,應該將鏡頭改稱為f/5.6。

我們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光圈值的重點是作測光的計算,而非用作景深的比較。而事實上,我們也沒必要刻意將所有資料轉化為135系統(全畫幅)的標準。早在菲林年代以來,已經有多種不同的畫幅,好像是110、135、645、67、69、612、617、4×5、5×7、8×10等等,我們都明白不同畫幅下會出現不同的景深。

我們今天之所以參考等效焦距,純粹是因為有比較多人熟悉135系統,因此比較容易聯想到相應的攝影效果,但是在實際拍攝的計算上是沒有什麼特別意義的,因為大部份的計算都應該使用真實的光圈和焦距。所以只要大家理解不同的畫幅下因鏡頭選擇不同導致景深不一樣就已經足夠了。

不過,Tony Northrup的影片中比較可取的地方,是他示範了不同格式底下相應的景深計算方法,譬如說m4/3底下的35mm f/2.8,景深應該跟全畫幅下的70mm f/5.6一樣(焦距乘2,光圈除2)。如果要堅持Tony Northrup的邏輯,應該說M4/3的12-35mm f/2.8鏡頭的等效焦距是24-70mm,等效光圈值是f/5.6,這樣便會比較合理了。(只是小編覺得有點多餘)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