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來個超長篇:適馬 SDQ-H,這個妖怪 X3 新旗艦的體驗分享

是不是市場上最大最重的消費級無反我不知道,但 SDQ-H 絕對是我體驗過最最大最重的無反相機(GFX50s 咱先不談)。

習慣了 XT-2、XT20、X100F 的我對於 SDQH 的體驗真是感受到了大衝擊,好比小跑車換上了越野車。

真的,無論是手感厚實度還是份量都有確實這種當量的變化。

SDQ-H 的外觀爭議很大,評價兩極分化嚴重,可能是因為工業感很強的暗盒造型、完全無視無反系統體積的三圍尺寸,以及為SA卡口鏡頭群法蘭距而妥協的“嘴巴卡口”。

如果是我個人發表觀點:做工細緻,很有工具感的扎實相機。

SDQ-H 雖然大且重,但手感真的好。

寬大厚實的手柄完全可以貼合整個手掌,深度夠,高度夠,不僅中指、無名指、連小拇指都有地方著力。不僅如此,手柄與卡口間還有充足的空間給右手手指活動,不易疲勞。

前後撥輪的位置也很易於同時操作。後撥輪的阻尼略小用來快速改變 EV。前撥輪阻尼略大用來改變光圈孔徑。

可以這麼說,論握持手感,這是我目前體驗過最好的消費級無反了。

機身標示 MADE IN JAPAN,這也是適馬一直引以為傲的一點。

“嘴巴”上方有機身電源開關、光軸、鏡頭安裝定位標示,含著的不僅是感測器也有防塵保護玻璃(說明書上是這麼標注的),前端則是與以往 SD 機身一樣的卡口、觸點。管壁與機身一體成型,用料厚實,做工精良,所以請不要擔心強度問題。

與我手頭上其他無反不同的是,SDQ-H 感測器的位置標示距離機背距離很厚,是因為需要安排更多的空間給晶片組與導熱麼?

背面的佈局很有新意,雙 LCD 螢幕,左側大屏顯示取景或照片重播,右側小屏顯示機身狀態。

右側可以看到液晶點亮、ISO、測光方式、拍攝模式都有獨立按鈕可以快速改變,這是以往在專業單反才有的待遇。適馬對於該機身的定位很明確:PRO。

EVF十分另類地走到了機身中軸線的右側,對於右眼取景的人來說十分容易上手,而我這種左眼取景的在適應後也不會影響操作。

為什麼 EVF 要在這麼另類的位置?

我說下自己的看法:閃燈熱靴位置儘量靠近光軸是必須的,厚實的手柄以及富餘的手指空間還有機背的左右雙屏設計的寬度都讓EVF的可以落腳的餘地減少了。如果把EVF做在最左側(類似松下GX8)並且不妥協握持空間,那麼機身就會變得更寬。

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我猜測是:散熱。

這裡借用下官圖說明下我使用時候的熱感。

當時我在拍攝時的工況為:室溫22度左右,標準電源管理模式(非ECO)、LCD取景,單次對焦,單次快門釋放、RAW+JPG記錄,儲存卡為SONY UHS-I SD紅卡(讀95、寫60)。大約拍攝3-4張後關機,肉眼取景後重新開機拍攝。

在這種工作強度下,15 分鐘不到的時間,左手就明顯感到熱量了,熱源集中的地方見上圖,熱量主要向上擴散。

熱量主要集中在我畫的色條範圍,可能那裡是處理器集群的區域,底部最燙,然後向上蔓延。機身的右側沒什麼熱量,反倒是富士無反這種電池倉易發熱現象,適馬的SDQ-H卻幾乎沒有感受到。

所以我猜測為了散熱,EVF 的位置也不得不遷就下,以免“遭殃”。

說到 EVF,我也說一下觀感,解析度不高,比較奇葩的 EVF 觀感遜於機背 LCD 的機器。EVF 與 LCD 的刷新讀取速率也不高,在較快速平移時都會有果凍效應。

很多人關心對焦速度,直截了當說,對焦速度確實比主流慢。

確定對焦點後半按快門,機身馬達動作,可以看到 LCD 中的景物迅速變清晰後,還要大約 0.5 秒不到的時間聽到機身“滴”的確認音。

我估計是機身為了對焦精度,在對焦快要完成時,忽然降低速度,開始反復類比微調,最終才確認並鎖焦的設定。

這種設定針對性實在太明顯了,完全是針對高精度的拍攝,確實也只有這種保守的方案才能符合 X3 感測器的終極命題:細緻的表現力。

最後說電池,電容量還不錯,但是考慮到 X3 系統的龐大運算量,電容量再不高就會成為短續航機。

可以看到 SDQ-H 的電池容量為 14Wh。屬於業界翹楚之一了。可供參考對比的是富士 APS-C 系列無反的電池容量為 8.7Wh。富士中畫幅無反 GFX50S 的電池容量為 14Wh。電池續航能力,按照我剛才說的工況強度,230 張上下。

最後關於 SDQ-H 的體感部分我做下總結:

1.可能是市面上最大最重、也是握持感最棒最厚實的消費級無反。

2.機身質感非常出眾、按鍵佈局與操控邏輯都很專業。

3.對焦比主流無反慢,但十分精確。

4.LCD觀感比EVF略細膩一些些。

5.續航能力很一般,機身的左下部容易發熱,需要注意。

怎麼樣,是不是不盡如人意?可能你不是它的受眾,我曾經也自認如此。但別忘了,他是個偏科生啊~!開始新聞樂見的相互傷害環節~!

喜聞樂見的對比環節,考慮到 SDQ-H 原生 2500 萬圖元,我手頭正好有一個原生 2400 萬圖元的 APS-C 畫幅的馬賽克機器,手頭上也正好有一個適馬的 SGV 17-70mmF2.8-4 | C 高端套頭。

戶外不可控因素較多,所以採用室內棚燈,統一熱靴引閃拍攝靜物的方式來比較。儘量把環境因素的干擾降低。

工況:統一 ISO 100,M 檔,光圈 1/100s,快門 F11,焦段 35mm,統一機頂熱靴引閃。

我們都知道肯定有差距,就是好奇差距有多大。

選用彩色油墨並帶有細小字體的印刷品就是為了考驗機器的實力。

猜猜上面哪個是馬賽克、哪個是 X3?差距大麼?哈哈!其實兩個都是馬賽克,只是下圖加銳了。

而下圖,才是 X3......

看到油墨網點了麼?換個毛絨裝飾吧,可見的細節更多一些。

不賣關子了,直接標注:

無論是手機端還是移動端,請使用 100% 大圖查看以便比較差異。差距主要在純色的解析度上,例如紅絨毛、綠絨毛、聖誕老人鼻子處的細節表現。2400W 馬賽克的機器加銳後,單獨看細節還不錯,但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與 X3 對比後可以感到有明顯的塗抹痕跡,缺乏立體感。

你想說吊打是麼?就這麼完了?我什麼時候讓你們失望過?

借到了 42MP 圖元全畫幅馬賽克畫質旗艦,某家的黑科技 XXRII,鏡頭為某家的 24-70mmF4L IS、MB4 轉接環。同樣的工況,熱靴引閃、M 檔、ISO100、F11、1/100s、單次對焦。

哦對了,XXRII 是用 RAW 拍攝,最新版本的 ACR 轉最高精度 JPG。X3 文件也是 RAW 拍攝,最新版本的 SPP 轉最高精度JPG。

為了便於大家的觀察,我做了雙基準對比:

首先以 SDQ-H 為基準,把 XXRII 縮小到 SDQ-H 圖元後,100% 放大對比。然後以黑科技 XXRII 為基準,把 SDQ-H 插值到 XXXRII 圖元後,100% 放大對比。

從上圖對比可以看到黑科技42MP的XXRII比之前的24MP馬賽克機器好了不止一點半點,無論是細節呈現還是立體感上,對於紅綠過渡的處理尤為明顯,已經在大部分區域表現逼近 25MP 的 X3 感測器了。但在某些顏色的處理上還是略遜一籌,例如鼻子部分、縫線部分的細節。

然後我們將 X3 檔插值到 42MP,看看結果。

有點被嚇到的是,Photoshop 插值後的 X3 圖像在明銳度上並沒有什麼下降,看來偽色少真的很耐插值。(畢竟原生明銳度高、偽色少、模糊值少,放大容忍率就更大)。

插值後的 X3 檔簡直驚豔到我了,與黑科技 XXRII 的差距,的的確確是一眼的。讓我緩口氣。等等,既然 X3 耐插值,那我就使勁插黑科技與 SDQ-H,看看會不會 HIGH。(停車,我有點暈)

目標:150MP,也就是一億五千萬圖元,發車!!

別急著鼓掌,有拐點喲!我們看看紅綠色的表現如何。

在極限插值後,紅綠色的明暗解析度不敵黑科技對手的 SDQ-H 終於敗下陣來,硬吃解析度的拐點出現了,不知是不是新一代 X3 Quattro 感測器的 R:G:B=1:1:4 結構的關係。

紅色、綠色感光層獲取到的亮度信息量不如藍色層。

由此看來,插值對於 X3 不是壞事,完全可以無懼 50MP 級別的挑戰。甚至在明銳度上勝出。但凡事要有個度,150MP 的暴力插值還是太吃 RGB 的原生解析力。對於這個環節,我個人的總結是 SDQ-H 作為原生 25MP 的機器,吊打 24MP 馬賽克的機器,在面對 40MP 級別馬賽克的挑戰,依舊有一定的優勢,即使在雙基準對比下,輕微的插值反而會讓優勢更明顯,但是過大的極限插值會暴露出原生 R 與 G 層信息量不足的短處,不建議暴力插值。

最後看看日光下,遠景表現力如何,工況:統一 ISO100、F8、1/100s,RAW轉JPG,直接將 X3 檔匯出的 JPG 在Photoshop 插值到 42MP 進行對比。

順便 SDQ-H 的 JPG Super Hi 內插值 51MP 模式也過來打個醬油。51MP 的照片不是同時拍攝,所以僅供參考不具備對比性,博君一笑。

說一下這個環節我的想法:同樣曝光量的情況下,SDQH 更亮一些。

SDQH 在 42MP 面前沒有優勢,有更好的明銳度,但解析力輸了,而且原生檔不處理的話,暗部還有更多的灰噪和彩噪,這點可以在仔細觀察腳架陰影下好德便利店門口的空間區域得出。

而作為順帶一玩的JPG插值S-Hi模式(機內插值後以51MP輸出JPG封裝檔),以我個人的要求:不可用,以 100% 放大倍率觀察樹葉,可以明顯看到馬賽克現象,色彩過渡不順滑,感官上類似於低碼率的影片在遇到信息量複雜的畫面時出現的現象,且畫面的暗部也更髒,所以不建議開啟,我寧願RAW,自己插值。

舉個瞎說的例子:寧願看 50M 碼率的 1080P,也不看30M碼率的4K視頻(壓縮到這個信息量的視頻,色彩與寬容度會是什麼樣子,大家可以腦補下)。

所以面對目前最頂尖的全畫幅畫質系統,沒有勝率,且噪音更大。

在光照理想均勻的棚內,倒是可以你來我往。

我覺得 SDQ-H 並沒有什麼可以責備的地方,畢竟對手是個三高級別(解析度+感光面積+售價)的頂級高手,能夠互有勝負,已經非常厲害了。

至於同價位(8-9K)的在售馬賽克機器...想要和 SDQ-H 比畫質......咳咳。

SDQ-H有DNG封裝格式,所以各大解碼軟體都可以順利讀取,只是檔尺寸大了很多(大了將近一倍),是不是DNG格式更好呢?我拍攝了RAW格式轉16bit TIFF與DNG打開對比一下。

統一ISO100、F8、1/320s、單次對焦

Photoshop打開DNG的默認出圖,飽和度比TIFF高了一些,不去管它,看解析度吧~

地面泥土、樹葉的表現確實是RAW轉TIFF更有顆粒感,更有反差與立體感一些。

腳手架竹排的細節也是RAW轉TIFF的表現更好,但噪點是DNG更勝一籌,可以看屋頂的紅色區域表現。

純RAW格式封裝時會有SFD模式選擇,可以看做是SDQH腳架福利,在這個模式下,SDQ-H會採用多張包圍曝光連續拍攝RAW檔,記錄後封裝在一起成為X3I檔。

X3I檔只能由SPP軟體解碼並合成,由於光信息量是單張拍攝的數倍甚至數十倍,所以得到的好處是很可觀的,強大得多的寬容度、更細膩的畫質、單張拍攝的暗部噪點幾乎被一掃而光。

我拿出圖來對比一下:

之所以選擇背光的花卉就是為了製造高光比的場景,在縱深花瓣之間的光線衰竭強烈,光比很強。我們能明顯看到兩圖之間的層次與細節的展現完全不同了,不是光亮了那麼簡單,而是亮部、暗部的細節完全展示出來了。

舉例子來說的話,感觀區別像是背板燈壞了一片的燈箱廣告片與完好的燈箱廣告片。

放大觀察,差異同樣驚人,多次曝光通過演算法增強了細節,去除了噪點。

為了全力做好某件事情而付出了很多精力、金錢甚至時間,這種情況在你們身上出現過麼?人的底線與價值觀是不同的,旁人認為代價不菲的付出,對於自己來說完全可接受。而換得的東西,自己可以視若圭臬,在旁人看來卻是奇技淫巧,所以SDQ系列機器是否值得考慮的爭議才會起伏不斷。

這個機器是好機器麼?對我來說:是。在可以接受的代價範圍內,給我在體感上有耳目一新體驗的機器,就是好機器。

對於馬賽克猜色感測器來說,遠景描寫一般都是較為吃力的環節,因為被攝物體面積越小,面積中的偽色的比重也就越高,而在這個環節,SDQ-H 的表現讓我徹底折服,確實與眾不同。

要不要看近景的描寫力?

說實話,用這麼多代價換來的系統,就是為了這一口,我看到了即使全畫幅馬賽克機器都難以見到的質感表現與細節描寫,光影明暗見的冷暖色彩轉換也十分討喜,在顯示器前看片的我仿佛回到了用高飽和度反轉片+專業底掃的時代。

扎實的細節呈現能力,明暗色彩觀感我覺得與先前的馬賽克機器也有微妙的不同,更有膠片感,更厚重。我多上些圖,好讓大家感受下:

不僅僅是更精細無猜色的100%,X3感測器對於明暗、色彩的描繪再現力的高度還原造成了視覺上完全不同的感受,也就是我先前說的“好像回到了反轉+底掃的感覺”。

恩,我現在找到詞彙描述了:立體感。不是粥、泡飯,而是炒飯。一盤下了功夫、顆粒分明的炒飯。急著吃的話,選粥或者泡飯就好,只要熱一下,加上喜歡的澆頭,效率高,味道也不錯,吃完也舒坦。

而炒飯,被一群人認為更值得再等上一會兒。SDQ-H 的喜愛者深知“我要的東西是急不來的”。

並非是單純解析力的問題,而是整個換面的觀感讓我耳目一新了,怎麼說呢,原片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能說“氛圍感、再現力”麼?

總之這種感受很抓人,相信 X3 受眾群也是因為這種感受而選擇了妥協其他層面的體感。

一般馬賽克機器 RAW 檔為了保證寬容度的灰霾平坦的反差,在 X3F 文件裡幾乎見不到,SPP 打開解碼就能看到幾乎接近肉眼的反差狀況。

見下圖,這是 X3F 直接解碼,套了個色彩方案,其他所有關於曝光、色彩、反差、明暗部的調整就是 0。重要的事情說三遍,RAW 直接解碼後的螢幕截屏、RAW 直接解碼後的螢幕截屏、RAW 直接解碼後的螢幕截屏。

要知道早已習慣了馬賽克 RAW 觀感的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明暗反差、色彩鮮明度的 RAW 解碼,直接懵逼了兩秒鐘......WTF?!這是 RAW?這是在看反轉片吧?

嗯,這是RAW,這是RAW,嗯!

關於畫面最後提一提 ISO,雖然我對 X3 機器的高 ISO 表現並不感興趣,但鑒於一些同學的好奇心,還是拍了 ISO100 與 ISO400 兩張對比。X3 還是建議在 ISO100 拍攝,陽光機不是白叫的,畢竟圖元井以及電噪音在材質與結構有突破前還是難克服的課題。

即使是縮圖就能看到明顯差異,不止是暗部灰噪,彩噪也開始明顯,不過適馬沒有像某家那樣在 RAW 裡干預無腦塗抹,紋理還在,需要自己後期手動精細修整。

章節寫到這裡,大家估計已心知肚明 SDQ-H 是為哪些人群設計的了,我現在深深的體會到喜歡 X3 的人與喜歡馬賽克機器的人並不衝突,甚至可以說是鮮有交集。怪不得很多論壇裡,CNS 口水戰眾,但鮮有 M 與 X3 的口水戰。

或許兩群人的拍攝節奏完全不同,交流的可能性就極少了。

好了,畫感就說到這裡,最後章節:軟體。

X3F、X3I的唯一解碼軟體是適馬本家的SigmaPhoto Pro 6.5(下文簡稱SPP),所以對於X3用戶來說,SPP的優化程度就至關重要了。

我體驗的6.5.3版本SPP有幾個感受可以和大家分享下:

從流覽模式進入編輯模式時,X3檔的解碼時間比較長,且CPU負載並不高,每一次調整參數,解碼就重新計算畫面資訊。

一個70多MB的X3檔光解碼就大約需要8秒左右的時間(i7-4790、記憶體16GB、機械盤2T),換另一台電腦後(i5-6500、記憶體16G、固態SSD 850EVO)提升了大約30%的解碼速度,CPU佔用率依舊低迷。

之前操作的時候流暢度感受不佳啊,在點選這幾項之後明顯有了提升,請沒有點選的同學可以參考:

在文檔選項裡點擊偏好選項,找到高速模式欄,勾選GPU加速模式,如果記憶體大於16G的話,建議把額外記憶體這個選項也勾選了,對於跑X3I合成文件有益。

GPU加速勾選的好處很明顯,在解碼X3RAW後,開始調整各項參數時,顯存與流處理器會加速整個畫面顯示的速度,幾乎即時回應,如果不開啟加速,CPU會很累,回應也會變慢。

考慮到X3RAW檔解碼後的體量以及載入調節參數的流量,建議小於1G顯存的用戶升級顯卡。不然有概率會卡住,網上也有這樣的用戶回饋。

然後我說一個很有意思的小功能,X3 FillLight滑塊項。

參照官方解釋的本意是在保持高光細節的同時,在暗部增加曝光量,從而顯示更多資訊。

試著將FillLight向負數調整,可以獲得很有衝擊感的超高反差圖片,增加些飽和度,如下:

將FillLight向正數調整,可以獲得具有HDR感的圖片:

這個功能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我覺得演算法不錯,負數向的時候暗部有些許朦朧感,正數向的時候,效果又不突兀。

最後,說說SPP對於暗部綠噪的處理...

遇到這種極端情景,用FillLight與陰影提亮都會凸顯彩色噪點與灰噪。

這是ISO100的圖:

我把彩噪灰噪的降噪強度拉到最大,依舊無濟於事。圖中的噪點並非來自畫質壓縮,而是圖片本身的資訊回饋。所以,在極端情況下,你有兩種選擇:不拍,或者上腳架用SFD模式拍攝。至少我體驗下的官方軟體對於這個情況下的暗部噪音無解。

說了這麼多,想必各位同學對於SDQ-H這台機器的脾性都瞭解了。像不像一個用魚腸劍的刺客?運用獨門的輕功與閃電的速度在擅長的領域獨步武林,取各路豪傑首級于不備。如果正面衝突,機智的他絕對是走為上策。

武藝精湛,但不會在榜上留名。

最後,主觀嘮叨時間:

我認為SDQ-H是個好機器,就是因為夠Special,脾性特別,出片有趣,觀感討喜,而且怎麼與機器磨合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它保留了所有的驚喜與期待到後期顯示器上,在SPP解碼後呈現在面前的圖片總有眼前一亮的欣慰出現。

這段時間完全習慣了SDQ-H的出片觀感後,換了其他非X3體質相機拍景物,總有雖然“乾淨”,但總有種“太乾淨、沒有起伏感”的感受。真的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啊。

真的,單就畫面感來說,SDQ-H它相對於在售的消費機來說,太特別了。

全文完,謝謝收看,能堅持下來,你們也辛苦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