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行>正文

濟南有座山在記載中時而消失、時而出現

濟南古代有一座“廟山”,僅見于史書,現實中卻無跡可循。廟山一名,載于北宋《太平寰宇記》:“廟山,在縣東南十裡。按晏謨《三齊記》(即《齊地記》)雲縣東南山,後人思舜之德,置廟於此。”由其轉述晏謨《齊地記》的內容可知,廟山一名最晚在南燕就已經存在了,其名源自山上的舜廟。據元《齊乘》記載:“廟山,府城東南十裡。《三齊記》雲,因舜廟得名。遺山《濟南行記》作妙山,非是。”可知最遲在元代,“廟山”就已經不知所蹤了。清光緒年間修撰的《山東通志》及後來的《續修曆城縣誌》,則因廟山失考久矣,乾脆不再單列廟山條目。“廟山”的存續時間,大體就在晉至北宋間。

廟山的方位,在志書中也是漂移不定的,有的說在城東南十裡,也有的說在城東十裡。宋《太平寰宇記》雲:“廟山,在縣東南十裡。”元《齊乘》雲:“廟山,府城東南十裡。”明崇禎版《曆乘》雲:“廟山,城東南一十裡。”早期提及廟山的志書多持此說,都是源自《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廟山在城東南十裡一說可信。明嘉靖版《山東通志》、萬曆版《山東通志》皆記為:“廟山,在府城東十裡。”康熙版《山東通志》載:“廟山,在府城東十裡。”明末清初的方志多持此說,皆沿襲嘉靖版《山東通志》的記載,系嘉靖本《通志》脫字之訛。至道光版《濟南府志》已改回東南十裡,故廟山在城東十裡一說不足信。

廟山究竟是濟南的哪座山呢?史上或言語含糊,或無據推測,並未形成統一看法。有的志書認為廟山即荊山,乾隆版《曆城縣誌·山水考一》:“禹登山又西北而東北分者為荊山,荊山疑即古之廟山。”還有一種推測認為廟山即曆山,也就是今天的千佛山。這是近世出現的一種看法,依據是廟山跟曆山都有舜祠,但宋《太平寰宇記》同時記載了曆山、廟山,並有明確的方位里程,很顯然並不是指同一座山,千佛山一說是主觀臆斷,並無實據。

無論志書如何眾說紛紜,真實的廟山絕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確實存在過的,是東南某山特定歷史階段曾使用過的名字。揭開廟山的真實面紗,當從廟山所建之“廟”入手。《太平寰宇記》引晏謨《齊地記》曰:“後人思舜之德,置廟於此。”很顯然,廟山之“廟”是祭祀虞舜的“舜廟”。廟山之“廟”很古老,至少在十六國時期就存在了,位於南郊且建於山上。這裡透露出來的特定含義,不僅僅是“後人思舜之德”這麼簡單,而是有目的立廟奉祀。舜廟不是佛道寺觀,其址一定會在城南最高峰,這是先秦近天祭祀的孑遺,也是早期山上立祠的規律。

乾隆版《曆城縣誌》雲:“大孤山北為佛慧山,自禹登山之下無高於佛慧者。”查廣義曆山諸峰,千佛山(曆山)海拔284.5米,羅袁寺頂海拔412米,橛子山(佛慧山)海拔459.9米,以橛子山海拔最高,故古之“廟山”即今橛子山。橛子山古稱大佛山、佛慧山,崇禎版《曆城縣誌》雲:“大佛山,城東南十裡,一名佛慧山。”“去千佛山幾五裡”(樊獻科《遊大佛山記》),其地理方位正符合《太平寰宇記》所載的“縣東南十裡”。迷霧重重近千年的“廟山”,其實就在我們眼皮底下,就是佛慧山於南宋之前的曾用名。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