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大概一年前開始跑步,因為嫌業餘生活單調,她偶然關注了幾個訂閱號,加上朋友圈裡跑友的帶領,沒有什麼運動基礎的她,開始了一年的“跑者”生涯。
直到前段時間她拿著片子告訴我,左膝的半月板快磨沒了。
馬拉松不是一般人瞎跑的
如果心臟會說話,那它一定會上勞動局告你。
心肺太脆弱了,人不死,心臟不收工,任何的運動,都儘量不要給心肺造成額外的負擔,長跑時只有心和肺在狂喘,美國慢跑協會會長的命就是這麼被磨掉的。
中國的馬拉松就是一場矇騙。為了達到空前的競賽規模,主辦方有意無意地放低報名門檻,裸跑的選手不計其數。事實上,即使老手跑全馬也必須至少系統訓練3至4個月,且每週有25公里以上的訓練量。跑馬拉松,對人的素質和科學嚴格的訓練有很高的要求,根本不適合普通人瞎跑。
今年3月份的廣東清遠馬拉松,被媒體戲稱為“最受傷”馬拉松,總計兩萬名的參賽選手中,有1.2萬人接受救治;4月份,楊陵農科城馬拉松和德興銅礦馬拉松,各有一名選手在比賽中猝死。
馬拉松的推動者往往不會告訴你,馬拉松運動需要多高的體育素養!即使是平時的馬拉松訓練,也有很高的專業要求。馬拉松訓練對關節和韌帶帶來的損傷巨大,很多是不可逆的,很多人是在膝蓋半月板被磨沒了、足底筋膜炎走不了路了,才知道馬拉松不是一般人瞎練的。
實際上,過度的體育鍛煉不但不能延年益壽,反而使人多傷、多病、早衰、短壽。普通人接受訓練後有沒有可能挑戰馬拉松?回答是:適合馬拉松運動的人很少很少!很多體格優越、萬里挑一的運動員都承受不了這項運動。據統計,長跑和馬拉松運動員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占77.5%。1956年奧運會萬米冠軍、蘇聯功勳運動員庫茨死於心臟病,很多非常傑出的著名長跑運動員都在不到50歲時死於心臟病,儘管他們的心臟原本也特別優秀。
過量的運動原本就是違反人類天性的,專業運動員為此付出的尚且是短命的代價,未經科學、高強度訓練的門外漢參加馬拉松簡直就是作死。
馬拉松被包裝成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
當然,術業有專攻,馬拉松參賽者當中不乏真正專業的跑者,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有深度的認知,具備系統科學的訓練知識,在商家大力行銷之前,就已經對馬拉松文化有著深厚的瞭解。
而這幾年被帶起來的大多數馬拉松愛好者們,恐怕只是一批被洗腦成功的炮灰。他們大多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錯,這些中產階級急需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實現對生活方式的健康轉型。加上跑步門檻低,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於是商家和政府合謀,機智地抓住了這一點。他們邀請王石、潘石屹等明星參加馬拉松,成功樹立了馬拉松的高端形象。馬拉松被塑造成了一種高端炫酷的生活方式。
“成功的人,再忙也要跑步”,“跑步,只為真正的生活”,這些加工後的馬拉松文化非常巧妙地迎合了受眾的需求,成了精神消費升級的一部分。
主辦方邀請王石參加馬拉松
馬英九參與馬拉松宣傳
馬英九也跑馬拉松嗎?其實他平時都在游泳的。
馬拉松背後的商業推手
近兩年國內體育產業的規模已近幾千億,粗略估計,這塊大蛋糕裡,跑步市場佔據了1/8,而跑步產業鏈最核心的就是體育競賽表演業,馬拉松自然扛起了這把大旗,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湧入,加上可觀的收入,舉辦的低門檻,馬拉松賽事就一年比一年多了。
如果你對馬拉松有多賺錢沒有概念,我們以美國為例:一場賽事的收入電視版權占40%,贊助商30%、票房20%,其他來自賽事紀念品,約占10%。還且不說運動員的高昂的報名費,說回國內,香港上市的智美公司年報顯示,杭州馬拉松成本1200萬,收入2000萬,之後智美還承接了廣州、珠海、深圳幾個城市的重頭比賽,那麼一場賽事到底賺得多不多,大家心裡也有數,而事實上,有專業人士估算,近三年所有的馬拉松賽事運營收入超過百億。
跑步運動的升溫,相關產業也沒閑著,一場經濟盛宴徐徐展開。能掏出三位數的報名費的跑者,在裝備方面也是燒錢的主,一套完整裝備幾千上萬不要太正常,權威雜誌《跑者世界》的一篇文章估算:一個美國跑友一生在跑步上的花費由儉入奢分為14358美元、56942美元和212872美元。而中國版:節儉型要14100元,普通型243000元,土豪型要1101900元。當然如果你表示可以光腳跑,那我也不能說什麼。
行銷號開始給你灌輸“堅持“、”質感”的時候,人們開始上癮,就像各種發燒友一樣,裝備越來越高端,特步贊助了十幾場馬拉松以後,推出3個周邊跑鞋,同年營業額增長了10%,耐克在大中華區的訂單量上漲了22%。圍繞著產業鏈的核心層,除了剛說到的體育用品,還有上游製造、媒體、仲介、房地產、會展等周邊領域,這是一個龐大的利益網路。
城市通過舉辦馬拉松賽事,帶來了旅遊業的發展,城市形象的提升,人心的凝聚。馬拉松是一場盛宴,它是城市狂歡節,城市當然願意當推手。
現代人應當具備最基本的常識和判斷力,商家忽悠你成功人士愛跑步,他要是說梁朝偉打飛的喂鴿子才叫生活,你是不是也要辦一張機票年卡?跑步就是跑步,跟“真正的生活”沒有半毛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