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在幼稚園和在家時判若兩人:在幼稚園裡,自己吃飯、穿衣,按時睡覺,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可一回家就完全變了個樣兒,任性耍賴,胡攪蠻纏。
幼稚園開放日看到自家孩子是這樣的
在家的時候是這樣的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兩面派”
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幼稚園有一套系統、固定的規章制度,而且這些規章制度都帶有強制性,任何人都不允許例外,幼兒在長期遵守的過程中,心理上形成了定勢,從而轉化成一種習慣行為。而在家就不同了,沒有各種規定的約束,加上孩子一哭鬧,家長就容易妥協,孩子完全不需要自我控制,所以就變得不聽話了。
給家長的建議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應該制定一些簡單、必要的規定,讓幼兒從小在有規律的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學會自我控制。
家規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生活規律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制定一份作息時間表,把幼兒一天的生活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起床、睡覺、吃飯、學習、戶外活動都應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
作息時間一旦確定就要嚴格執行,長期堅持,不要因為家裡來了客人或大人有活動就隨意擾亂孩子的生活規律。
當然,特殊情況下,比如節日、生日時,可以允許孩子自由一些,但事先必須申明原因和具體要求,讓孩子明白這是特殊緣故,不至於在平日也提出要求而破壞常規。
2、制定行為準則
家長可將良好的行為舉止制定成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讓幼兒通過反復執行內化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性☆禁☆行☆禁☆為。
例如:吃飯之前要洗手;吃飯時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不許亂跑或邊吃邊玩;幼兒長到可以上桌了,應要求他等大人到齊後一起開飯;喜歡的菜不能拉到自己面前;每次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吃完後把碗筷、椅子放好。
玩具、看過的書要及時整理歸位;未經允許不能亂動大人的東西;家裡的電源插座、危險物品要教幼兒識別,禁止接觸。
家中來客要懂禮貌,大人說話不插嘴,客人面前不哭鬧,樂意把玩具、食品拿出來與小客人一同分享;隨父母外出做客要主動叫人、問好,不大聲喧嘩,接受禮物、食品要道謝,不得到主人許可不亂動人家的東西,絕對禁止隨便開人家的抽屜。
尊重長輩,與長輩見面要主動打招呼。做遊戲、下棋要遵守既定的規則,不能因為怕輸而耍賴。
3、提出勞動要求
勞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鍛煉意志、增強責任心,而且可以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尊重他人勞動等良好品質。
幼兒勞動應從自我服務開始,從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般來說,3歲學會用匙吃飯、穿脫襪子、收拾玩具;
4歲學會刷牙洗臉、穿脫衣褲、系鞋帶;
5歲學會用筷子吃飯、整理自己的抽屜。
另外,可視幼兒的年齡大小規定他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2歲的幼兒可以幫大人拿遞小物品;
3、4歲的幼兒可以分筷子、端飯;
5、6歲的幼兒可以折衣服、疊被子、買小商品等。
幼兒樂意做事,而且非常負責,但由於能力和經驗的不足,常常會好心辦壞事,因此,培養幼兒勞動不有操之過急,要有耐心,多指導,多鼓勵,千萬別說“幫倒忙”、“越幫越忙”之類的話打擊的孩子的自信心。
立家規,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 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力所能及;
② 循序漸進,不要一下子太多,幼兒記不住;
③ 標準一致,不可朝令夕改,讓幼兒無所適從;
④ 堅持不懈,使幼兒習慣成自然;
⑤ 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好榜樣。
今天,小編為寶寶推薦幾本關於培養獨立生活習慣與作息的叢書,希望通過這些書能讓爸爸媽媽省心,寶寶開心哦。
推薦理由:
本套系共三本,分別是《起床啦,準備好!》《紅燈停,綠燈行!》《看醫生,我不怕!》。書籍將交通規則,自理能力與去醫院這三個家長相對忽略,但對寶寶非常重要的生活內容用推拉、翻頁等互動遊戲結合起來,將熟悉的場景還原在寶寶面前。推一推,拉一拉,寶寶在愉快的遊戲互動和真實場景的模擬中,能夠更容易建立意識,瞭解常識。
推薦理由:
該套系叢書入選了“日本童書研究會選書”及“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會選書”。其獨特的異形模切設計,簡潔而有韻律的語言,呆萌生動的畫面,柔和細膩的色彩,處處都彰顯出優秀低幼紙板書的特質。低幼寶寶通過這套叢書,可以讀互動、讀情緒、讀好的行為習慣……讓一件件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成為幫助寶寶成長的動力。
推薦理由:
韓國深受歡迎的關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童書,讓孩子自信地提問,獨立的思考! 孩子們經常通過提問來認知世界,對與他們那些千奇百怪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呢?相對於直接的訓誡,是否可以用有趣的故事幫助孩子獨立思考呢?幫孩子翻開本系列圖書吧。
推薦理由:
用逆向反轉的思維解決幼兒生活教養大難題;用幽默輕鬆的故事教給幼兒終身受用好習慣 。 故事中小動物在與父母發生衝突時的"辛酸",讓孩子心理上因受同理而舒壓,異常熟悉卻相去甚遠的對話讓家長、孩子一起捧腹大笑,卻仍不忘與故事的小主人翁們乖乖學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