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有一位媽媽曾經這樣問我,我的孩子明年馬上就要上小學,我該如何安排他的學習時間?我該讓他放學後先學習再玩耍,還是先玩耍再學習?我該把孩子的學習時間安排在放學後還是晚上睡覺前?
這裡面可有大學問,將關係到孩子的學習效率,甚至會影響到成績以及未來給孩子帶來的自信和學習興趣。
小時候班裡有個學習“天才”,經常是上一節課睡一節課,臨考試前打球、逗蛐蛐、睡懶覺照舊,雖然人家如此“懶散”,但每次考試總是第一名,老師們背後說他智商過人,其他孩子對他膜拜不已,說他“不用學都能得第一”。如今這位“天才”已為人父,奇怪的是他的兒子在別人眼裡也是“懶散”的天才,作風跟他差不都,這個當老爸的不僅不阻止,還讚賞有加。他說這樣才能學得多、忘得少。
經典的“記憶和學習”的實驗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J.G.Jenkins 和K.M.Dallenbach有一個經典的“記憶和學習”的實驗。他們把一些孩子分成A,B兩組,同時讓這些孩子學習詞表,然後讓A組孩子平均睡覺8個小時,讓B組孩子學習完詞表後活動和玩耍,結果發現,A組孩子對詞表的記憶比B組孩子好很多,有圖為證:
當一個孩子學習完之後睡覺,這個孩子對學習的記憶率始終維持在50%左右,而如果孩子學習完之後繼續清醒或玩耍,他對學習的記憶率在8小時後掉到了10%以下。
孩子學習之後該先玩再睡,還是先睡再玩?也有記憶規律
有關孩子學習、活動和睡眠對學習效率的影響,跟三者間的順序也存在關係。如果一個孩子學習之後玩耍較長時間,比如8小時後再睡,比孩子學習之後立即睡覺,睡醒後再玩,前者記憶率比後者會低很多。
其次,分散學習比連續學習的效率會更高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心理學教授 Ian Neath認為,當孩子分散學習而不是連續學習時,比如每20-30分鐘休息一次,孩子們的注意力更集中,精力更充沛,更不容易感到枯燥和疲勞,三個20分鐘的分散學習一般要比一個小時的集中學習效果好。(為孩子們偷懶提供了很好的科學依據啊,哈哈。)
所以,總的來說,孩子午睡前和晚睡前學習,無疑是一天中最高效的兩個學習時間了。以玩耍為主的學齡前孩子們,如果有學習意願的,是否按照下面這個時間計畫,學習效率會事半功倍?
學齡前
上午:玩耍→學習(睡前20-30分鐘)→午睡
下午:玩耍→學習(睡前20-30分鐘)→夜睡
學齡後
孩子和父母可以在玩耍時間上做相應調整,比如每20-30分鐘的學習後休息一下,並且保證每天的午睡和夜睡時間的充足,些少的精力花費便能換取高效的學習效果。難怪有些孩子在旁人看來“不用學”也能很優秀。幼兒說認為,其實“不用學”是假話,沒有知識的輸入何以有知識的輸出?他們只不過是花了1小時的時間比人家花12個小時的時間,效果強了5倍而已。
那麼文章開頭的問題也有了明確的答案了,孩子下午放學後,寫作業和學習最理想的時間安排建議是這樣的:
低年級的孩子
放學→玩耍→學習/寫作業→睡覺
高年級的孩子
年齡稍大的學習緊張的孩子,為了避免睡前的時間不足,也可以這樣安排:
放學→學習/寫作業→休息→學習/寫作業→休息→學習/寫作業→休息(每20~30分鐘休息一次)……→睡覺
為什麼“懸樑刺股”式學習很愚蠢?
有一次親戚們聚會,某個親戚家有個孩子的刻苦學習被大人們贊不決口。這個孩子非常努力和珍惜時間,晚上只睡4,5個小時,其餘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週末和節假日也不外出玩耍,埋頭沉浸在學習上,甚至連在親戚聚會的場合,孩子也帶上練習試卷默默地在一邊做題。孩子的父母引以為傲,親戚們經常用這個孩子的珍惜時間和勤奮學習為模範教育自己的孩子。
看著孩子眼睛的黑眼圈和紅血絲,我欽佩孩子的堅持和執著,但更多的是擔憂。孩子的勇氣可嘉,但孩子的做法,相當於在逆流中划船,吃力卻又低效。
一個孩子學習後玩耍或活動,他的記憶率在8小時候已經降到了10%,倘若他既不睡覺也不玩耍活動,而是繼續學習,甚至剝奪了睡眠進行學習,效率將是非常可憐的,記憶率接近0%,相當於這個孩子始終在做無用功,累壞了身體,學習也不怎麼樣,最終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興趣和自信。
既然如此,中國父母和孩子為啥都頌揚孫敬的“懸樑刺股”和司馬光的“警枕”夜讀?大概跟家長和老師們對故事及其傳達精神的認可給孩子造成了誤導。
最後,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對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作用。美國睡眠基金會對兒童睡眠時間的建議:
有些孩子不午睡,不過從學習效率考慮,有午睡習慣的孩子會比無午睡習慣的孩子學習效率更高,睡眠充足的孩子比睡眠不足的孩子學習效率也會更高。
勤勞、堅持、夜以繼日、惜時如金……值得讚揚,但苦逼不是刻苦的典範,別再用“懸樑刺股”誤導孩子了。
本文關鍵字:學習效率、學習與睡眠、學習與玩耍、記憶與效率、幼稚教育、家庭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