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韓國這位漆器大師,一年只出兩件精品

漆器技術不僅應用於日用品

也成就了不少工藝品

談起漆器的淵源

大概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浙東地區

那是中原與南蠻的交界處

當時的先人就已將其掌握

而日本漆器比我國晚了1000年

起初技術一直成熟不起來

盛唐時又向我國求到

不少這方面的手藝

這才有所發展

可今天我們要講的漆器

並非我國與日本

而是名不見經傳的韓國

一直夾雜在

漢和兩族文化之間的朝鮮族

也有自己的漆器技術

雖然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可就有這麼一個人

就算來到中國或者去到日本

也被尊為漆器大師

鄭解朝

生於1945年

韓國著名漆藝大師

作品被世界多家

著名博物館收藏

其中包括

大英博物館與V&A博物館

他的漆器技術在韓國

可說是舉國無雙

25年來他多次造訪我國

進行交流學術

就在上個月

他還來天津做客

此次來天津的主要目的是

為中日韓漆藝名師授課

全程以漢字寫板書

而內容為最基礎的色相

也就是所說的色彩

鄭先生認為色彩雖然基礎

但我國對此的系統性教學薄弱

因而他選擇了這個主題

希望能夠給在座的藝術家一些啟發

建議建立起色彩的官方標準

聽到這裡

各位一定在好奇鄭先生究竟多重視色彩

那就讓我們開始欣賞他的作品吧

這些漆器渾身晶瑩剔透

反在燈光的投射下挑不出半點瑕疵

反而反射出冰晶般的光澤,亮而不豔

照片並沒經過處理

這都是自帶特效

這種優雅的質感來自

名為ott-chi的清漆

韓國獨有的古老秘方

被稱為“神賜之物”

純天然無公害

而收集ott-chi並不是件易事

鄭先生幾十年來

都在挑選上好的ott-chi

只為讓色彩更有質感

而說到漆器的製作過程

是非常勞心勞力的

更何況一件成功的漆器

71歲高齡的鄭先生

至今仍關在工作室不斷創作

工作室裡非常清靜

他以鉛筆起稿

開始構思想要的造型

再描繪著正視圖

造型可能會隨時變化

幾經修改才定稿

然後畫出多視圖

每個角度都要打上明暗

細節非常精確

再定出相應的尺寸

初步定好了造型

對著設計圖

開始裁切泡沫

這個階段也會持續很久

反復地裁切

中途不斷地思忖

滿意後才將泡沫

作為內膽

在上面打蠟

這樣可以讓泡沫

從裡面剝離出來

這才開始調漆料

正在調配的是由生漆

與粉末狀黏土混合而成的

一層一層地塗在泡沫上

每層都得在濕潤且封閉的

工作室裡直到漆幹

才會再進行二次上漆

這種適度高的製作環境

才有利於增強漆的堅固性

形體上也會更完美

現在在調的是木炭漆

塗上這一層

能使作品更堅硬

又取出纖維紡織布

包裹在作品上面

塗上以米飯製成的膠水

這就初步固定作品模型了

又將多餘材料修整

使其光滑平整

然後又是

從頭到尾打磨著

磨平所有棱角

這一步很考驗

技術與耐心

將泡沫取出後

又附上幾層大麻布

進一步鞏固作品

同樣重複著之前的步驟

就這麼來回增加漆的厚度

每一層都有可能是最後一層

因而每次都得將它當作

最後一步來細心操作

直到總算塗到恰到好處

最後這層才用到黏土漆

之後又是多次的磨光

每次都要添加大豆油與黏土

持續將它擦得錚亮

最終才塗上鹿角粉末

鄭先生的作品

這才算完成

以上讓大家看到的步驟

肯定讓人覺得繁雜

可你並不會想到

這一件作品從始至終

至少得花上6個月

沒錯

剛剛做漆器的那些照片

花了半年才拍完

也就是說相同大小的精品

鄭先生一年僅出兩件

這種工藝被稱為幹漆技術

有人不禁會問

花上這麼多時間

去做一件作品

值得嗎

我也曾這麼問過自己

而腦海卻浮現出了一段對話

一位元年青畫手問德國畫家門采爾

我畫一幅畫只需一天

可為何等到賣出去要一年

門采爾給出了答案

請你倒過來試試

你用一年的時間去畫

那麼賣掉只需一天

就是這個道理

真正的手藝人就該

像門采爾與鄭先生這樣

以生命去追求藝術

無畏時間的長短

只為精益求精

還何來值不值得

END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