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裡,家人團聚,走親訪友。寶寶們自然也會著父母一起出去串門,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現得大方得體、有禮貌,有些父母為了面子就會逼著孩子做這些事情。以下這些行為你有做過嗎?
1.強迫孩子叫人
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親戚家,出發前就和孩子說,等會兒見到長輩一定要叫人啊。可是到了親戚家,媽媽對他說:“快說叔叔、阿姨好”,孩子卻不肯叫人了,讓媽媽很沒面子。媽媽一邊把孩子往前推,一邊說:“怎麼這麼沒禮貌呢,我們出門的時候不是說好了嗎?”在媽媽批評下,孩子更不願意叫人了。
見面問好,是中國的傳統禮儀。不管孩子是否熟悉,如果孩子不肯叫人,父母會覺得很沒有面子,認為孩子沒有禮貌,在親戚朋友面前很失禮。這時,很多父母就會強迫孩子叫人。
強迫孩子叫人,是父母常會做的事情,也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事。小寶寶剛學會說話時,非常愛叫人,但這與寶寶有無禮貌沒有聯繫。有些孩子長大了,反而不愛叫人了,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我保護的本能導致的。見到不熟悉的人,孩子的第一反應是就是警備退縮,這是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這時如果強迫孩子叫人,就是在侵犯孩子的自我意識,破壞孩子自我保護的本能。
孩子不愛叫人我們可以這樣做:
父母自己大聲叫人:“爺爺好”“叔叔好”。
也可以用微笑替代“叫人”:如果孩子實在不願叫人,讓孩子用微笑表示問候也可以。
2.強迫孩子分享
家裡有小朋友來作客,家長會讓孩子把心愛的玩具、喜歡的零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會被批評小氣、自私。有時候小朋友臨走時還想把玩具帶回家玩,家長礙于面子,也逼著孩子交出玩具。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別人面前懂禮貌,樂於分享,招人喜歡。可是孩子由於年齡的原因,不願意分享,這是很正常的。有研究認為,孩子在6歲之前都是自私的,他們還不能真正懂得“分享”的含義。所以,在不合適的年齡強迫孩子分享,將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引導孩子分享我們可以這樣做:
3歲之前,不要讓孩子分享,因為他們還不懂“分享”的概念。
3歲後,可以引導孩子分享,體驗分享帶來的喜悅,切不可盲目給孩子貼上“自私、小氣”之類的標籤。
家長要從小尊重孩子的物權,孩子的東西要讓他們自己做主。
3.強迫孩子表演節目
親戚們聚在一起,有時大人就會逗孩子,讓孩子表演節目:“寶寶來,給我們表演個節目吧,是唱個歌?還是跳個舞啊?”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會勉勉強強地唱首歌或者背首唐詩。有的孩子任父母怎麼說就不肯表演,有時大人還會起哄:“你不表演今年就沒壓歲錢了,快表演一個……”你一句他一句,直到把孩子弄哭了才作罷。
有的父母出於炫耀或者攀比的心理,強迫孩子當眾表演,別家孩子能做的,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後。孩子表演完,會非常享受別的誇讚:“這孩子真聰明啊!”“孩子歌唱的這麼好,完全是遺傳了你啊!”……
有的父母會認為,當眾表演可以給孩子“練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殊不知,這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尊和自信,產生自卑感。父母的強迫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尊重,連父母都不尊重孩子,孩子又怎麼能學會自尊。
對於孩子當眾表演我們可以這樣做:
詢問並尊重孩子的意願。
對於樂於表演的孩子,可以鼓勵和支持。
不願意表演的孩子,也不要逼迫,要順其自然。
誇獎表演的孩子,但不責備不願意表演的孩子。
4.強迫孩子安靜
吃飯時間到了,孩子一會兒爬上椅子吃飯,一會兒又下來跑來跑去,中間還弄翻了水杯,灑了一身水。媽媽覺得很尷尬,命令孩子坐好不准再亂動,也不許大喊大叫。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強迫孩子安安靜靜地呆著,其實是在遏制孩子的天性。
想讓孩子安靜我們可以這樣做:
可以給孩子找點安靜的事情做,比如看書、畫畫等。
可以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和他聊聊感興趣的事情,使他安靜下來。
陪孩子玩些運動量大的遊戲,提前消耗他的體力。
5.逼孩子合群
親戚朋友聚在一起,通常是大人們圍坐在一起聊天,孩子們也會聚在一起玩耍。有的小朋友卻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非要拉著媽媽陪她一起玩。媽媽把她送去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過不了幾分鐘她又跑回媽媽身邊了。
4歲之前的孩子,對於遊戲還是以單獨玩和旁觀為主,也就是自己玩自己的,或者是看著別的小朋友玩。這是4歲前孩子的特點,還不會和幾小朋友一起玩遊戲。4歲之前,父母對於孩子的不合群不必著急,再長大一些才會合群。
孩子不合群我們可以這樣做:
多陪孩子一起玩,讓孩子熟悉和適應周圍的環境和人。
當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時,要滿足孩子的陪伴需求。
注意觀察孩子喜歡的遊戲方式,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
爸爸媽媽們,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要再強迫孩子做這些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