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兩,指中國舊時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秤量貨幣。開始於漢 代,盛行於明清兩代。 銀兩指一種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稱量貨幣,始于兩漢,盛於明清,清又見有實,虛銀兩之分。 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 。
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一兩銀子等於製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
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
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虛銀兩只用於記帳,實際支付時則需折算成錢元,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後,銀兩停止使用。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關於銀子到底價值幾何,今人大多毫無概念,經常犯錯誤。很多電視劇尤其可笑,描寫古人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出現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銀票這些荒唐的情節,顯示了創作人無知以及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
古代的貨幣單位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也有差異。 但唐宋之後卻也相差不大。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麼一般推算古幣值都採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