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網球是在2006年,那年我高一。初中打了三年羽毛球,高中之後覺得網球似乎更加帥氣,於是纏著老媽買了人生第一把網球拍。最初那段時間,沒有教練,不懂規則,只知道和同學兩個人胡亂掄拍。偶爾的靈光一現,每每打出一記好球總要在那裡傻樂半天。伴隨著陣陣擊球聲,日子一天天過去,也因為體育老師後來的指導,球技總算有了不小的進步。
其實對於男子職業網壇來說,2006年也是值得銘記的一年,因為就是在那一年,史上最偉大的一對對手誕生了——拉斐爾•納達爾與羅傑•費德勒。費德勒自不用說,那一年瑞士奶牛豪取澳網、溫網、美網三大滿貫,四年九奪大滿貫,ATP世界排名第一,92勝5負,風頭一時無二;而西班牙公牛則是在法網成功阻擊了瑞士奶牛,並且衛冕成功。費德勒與納達爾,打法性格截然不同,卻都可以說擁有天生的網壇帝王相:費德勒溫文爾雅,打法飄逸靈動;納達爾桀驁,猶如打不死的小強,左手上旋無人與之匹敵。當時的我也許是因為青春期的叛逆性格與納達爾更為相似,而且推崇他簡單暴力的打法,於是便視其為偶像。那時候費德勒和納達爾是決賽場上的常客。每每看到納達爾對陣費德勒,總希望納達爾能夠輕取費德勒奪得冠軍。但事與願違,除了法網,費德勒總能略勝一籌。2006年,費德勒三滿貫,納達爾一滿貫;2007年,同樣如此。一切在2008年發生了改變。那一年,受困于單核細胞增多症,費德勒似乎一度迷失自我,溫網倒在納達爾腳下,未能完成六連冠偉業,法網三敗納達爾,僅在美網折桂。當然,也不能忘記那年橫空出世的德約科維奇。那一年,我十八歲。收起了叛逆的心思,我開始重新看待費納的對決。我一直視納達爾為偶像,卻又學習費德勒的打法(尤其中意他瀟灑的單反),如此的矛盾讓我意識到對納達爾的推崇也許僅僅是因為青春時候的叛逆,而內心深處確是如此崇拜費德勒。也就是從2008年開始,我開始極力為費德勒呐喊助威,正是在那一年,費德勒一掃法網決賽三連敗的陰霾,擊敗索德林獲得火槍手杯,成就全滿貫,為公開賽時代以來第二人。
伴隨著二人的對決,我高中畢業了。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2010年後,被費納二人壓迫的德約科維奇異軍突起,在大滿貫賽場上的競爭力開始超過費納。2011年更是三奪大滿貫,其後慢慢走上世界第一的寶座。費德勒則是在奪得17座大滿貫後止步不前;納達爾則更是不堪,頻頻受制於傷病,排名跌至第八,已經失去了大滿貫的絕對競爭力。費德勒雖然更為年長,但伴隨著技戰術水準的不斷進步和突破,在34歲“高齡”仍能活躍在大滿貫決賽賽場;而納達爾過於依靠身體的打法讓他早早步入了職業生涯的後期。至此,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最終的偶像是費德勒而非納達爾——或許是那種像流水那般持續不斷、勇往直前、永不停息的精神吧。
事實證明,我的眼光並沒有錯。費納作為男子網壇最傑出的兩位運動員(個人見解),並不會那麼輕易褪去光環。也許“年事已高”,也許曾經低迷,在蟄伏了兩年之後,終於在2017賽季重獲新生。費德勒豪取澳網、印第安那維爾斯、邁阿密三冠,而納達爾大有包攬紅土賽季所有大賽冠軍的架勢。一切和十年前是那麼相像,費納統治整個網壇,他人淪為配角。而我,也在今年開始頻繁打球。即使工作再忙,每週也會抽出幾個小時練球。不是想成為頂尖高手,只是喜歡那種揮拍擊球的感覺,以及對青春的回味。
2006~2017,是費納相愛相殺的十年,也是我網球青春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