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球受傷,和太多因素有關係了,比如先天身體素質,打球風格,身體對抗的激烈程度,是否佩戴了護具,碰撞的角度,甚至是當天球場的溫度等等等等,我想球鞋的影響大小程度應該排在以上幾條之後吧。
為什麼這麼說?你看 NBA 的那些上古神獸們,當初個個都是穿著匡威的帆布鞋在打球,不也照樣打得風生水起嘛,要知道這些帆布鞋的保護性和今天的專業籃球鞋相比真是天差地別啊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提到羅斯,並把他的傷病甩鍋給愛迪達,我倒是覺得羅斯的傷病很大程度上是打法問題。要知道 MVP 賽季的羅斯飛天遁地,每天晚上都重複著那些超出人類極限的動作。
但打球極具觀賞性的同時,對身體的損害也是極大的,所以他的傷病,積勞成疾的可能性比較大,不應該讓球鞋來背鍋,畢竟像哈登、沃爾這些穿阿迪的球星腿腳都還蠻靈便的。
既然穿什麼鞋都能打球,那還要籃球鞋幹嘛?還要那些球鞋高科技幹嘛?
雖然打球所造成的傷病和球鞋沒多大關係,但有個觀點大家肯定都會認同,那就是
比如說籃球鞋的緩震技術。
大家都知道,人打球時需要不斷的跑動、起跳,這些動作都是對膝蓋有壓力的,所以球鞋的緩震性能是重中之重,緩震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卸去運動員落地時的力,從而減少膝蓋的損傷。你看下面這雙球鞋的後腳跟,看上去是不是很Q彈?
大家也看到了,球鞋抗扭轉的性能是多麼重要啊,它可以保護球員的腳不側翻,同時也可以支持球員做出各種動作。
還有籃球鞋的抓地力,這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它確實影響著球員的發揮和安全,就不再細說了。
所以,包裹性更好、防側翻抗扭轉結構更科學、緩震效果更出色的籃球鞋,自然會提供更好的對膝蓋、腳踝的保護,從而降低我們在打球時受傷的風險。
但球鞋科技好歸好,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把它誇張的神乎其神。畢竟籃球這項運動靠的還是身體素質,還是球技和經驗。你要是牛叉,穿一雙解放牌布鞋也能吊打,你要是不行,穿啥高科技都是白搭。
所以呐,買鞋的時候可別指望球鞋能給你帶來什麼質的提升,即便有,那也是微乎其微的。
首先要看你打球的位置,是後衛還是鋒線還是內線,再看他的打法,是突破流,地板流,跳跳男,中投靚仔還是禁區大魔王?因為這些打法各有各的特點,對籃球鞋性能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這些都確定了,就可以愉快地開始選擇了。
如果是後衛,應該會在意啟動速度,所以這個時候球鞋的中底就不能太厚,大網底路要細密,抓地力就強了。
低幫鞋相對能減少對腳踝的束縛,同時又不會讓他感到球鞋重量的拖累,可以嘗試一下
如果是內線,那就意味著要經常肉搏,所以保護性一定要好,選擇高幫是最合理的。而且內線的打法直上直下的起跳較多,為了防止被踩到,球鞋的前腳趾處應該選用硬質合成材料。對減震性的需求比較大,所以中底一定要厚。
如果是鋒線,那需求就介於後衛和中鋒之間了,畢竟前鋒急需要突破急停,也需要防守卡位元,沖搶籃板,所以中幫就是最合適的選擇,既有緩衝,又有靈活性。老詹的LeBorn 14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