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一個正式和春天告別的節氣,立夏時節,萬物日益繁茂,白晝漸長。按照立夏三候來說,應該是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雖見不到翻出土壤的蚯蚓,聽不見蛙的鳴叫,也很難見到生長的王瓜。但是清晨就開始微熱的太陽,夜間打在臉上溫暖的晚風,都會讓人感受到夏天的氣息與熱情。
“當春盡夏初,我眼看見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黃的小葉子一簇簇地頂在禿枝頭上,好像一堂樹燈,又好像小學生的剪貼圖案,佈置均勻而帶幼稚氣。”豐子愷在《梧桐樹》中這樣描寫初夏時節的梧桐樹,也說出來立夏給人的感受,認真又稚氣。
大概是因為春光太美,一到立夏很多人就會緬懷春天的美好。在我看來大可不必,每個季節都有它令人嚮往的魅力,初夏適宜的溫度和熱烈生長的植物便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立夏的時候,很多人“上焦下寒,心腎不交”的狀況越發明顯。容易上火又虛寒怕冷,滋補不進。藥補不如食補,來一碗清心湯讓水火交濟,心腎相交。
溫度一升高,食欲不振心情煩躁疲乏無力這些症狀就全跑出來。 這款清心竹蓀飲有竹蓀、白蓮子、龍牙百合、蜜棗等。 作為一款清膩潤的糖水,竹蓀搭配蓮子百合便顯得非常恰如其分。 “ 清脆腴美,得未曾有 ”,說的就是竹蓀。這個糖水溫和清火,老人和寶寶都適合飲用。
每次被暑氣消耗能量時,我都會煮這個湯來喝。 我喜歡煮成湯一邊喝一邊撈著裡面的蓮子,一碗下去,頓有飽足之感。喝下去滿口甜潤,蓮子、薏米、百合各種層次的甜盈蕩在口間。這碗湯不僅夏至喝來消暑開胃,整個夏天都拿來代茶喝都很適合。不過孕婦還是不喝為宜。
“青梅煮酒鬥時新,天氣欲殘春。”晏殊這兩句詩描述了殘春天氣,趁著時新青梅煮酒來醒味生津。春末夏初正是青梅綴滿枝丫的時節,每次想到青梅我都口舌生津,一半因為酸,一半因為饞。我不喜歡吃酸的,可是每年立夏還是會買來很多青梅,吃幾顆便承受不住。個頭圓潤顏色清脆的梅子泡在酒水裡,讓時間把它發酵成酸甜可口的酒水,以另一種方式留住了青梅的新鮮,也嘗到了青梅的另一種味道。
半夏不夏,殘春未盡。這個將開始與告別結合在一起的時節,如若不去好好體味它的魅力,只會在下一個時節懷念它的離去。朱自清喜歡在初夏時節,遊河吃喝偷得浮生半日閑;餘光中喜歡一直漫步到天黑;你也有屬於你自己專屬立夏時節的那份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