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開歷史的面紗,詩人系列——元好問

李莫愁挺立在熊熊烈火之中,竟是絕不理會。瞬息之間,火焰已將她全身裹住。突然火中傳出一陣淒厲的歌聲:“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以身相許?天南地北……”唱到這裡,聲若遊絲,悄然而絕。

---金庸《神雕俠侶》

金庸金大俠,為世界華人的驕傲。

凡有井水處,皆有金大俠之小說。

所以能入金大俠法眼的古詩詞,自然不是等閒之作。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對於這闕《摸魚兒·雁丘詞》,快意恩仇的金大俠一輩子註定情有獨鍾。

並且對於該詞的作者,金大俠必定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不只是金大俠,試問為情所困的芸芸眾生,哪位不對此人高山仰止?

而這位大神,不是別人,就是生逢亂世、苦難一生的千古文宗:元好問。

西方有句很fashion的諺語: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以此類推,培養一位元千古文宗,大概需要N代人的家族積澱。

我們的大神元好問便是如此。

西元1190年,元好問出生于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一個無比驚豔高貴的大家族。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是北魏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

而拓跋氏的家族,在西元5世紀時,出現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歷史上著名的魏孝文帝。

魏孝文帝在位時,做了一件很牛掰的大事:遷都洛陽,學習漢文化,改鮮卑姓氏為元。

所以如果您不嫌拗口的話,也可以稱呼大神元好問為:拓跋好問。

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偉大的唐朝,元好問的先祖中,出現了一位文壇大V:元結。

就是那位寫出著名的、閱讀量達10W+的《舂陵行》的元結。

有道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唐朝、混亂的五代十國過後,古老的中華大地上便形成了蒙古、大宋和金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我們的主人公元好問,就出生在這個“三國大戰”的紛亂時代。

任何人都不能否認,這個世界上一直存在著一類天賦異稟的人,我們一般稱呼他們為:神童或天才。

而我們的元好問小朋友,絕對屬於這一類人。

他天資聰穎,4歲還穿開襠褲的時候就開始讀書,7歲鼻涕流老長的時候就能寫詩發微信朋友圈。

見此情景,當時的文壇大V、太原名家王湯臣頓呼神童。

不僅如此,王大腕立即更新微博,題詩稱讚說:

常恨小山無後身,元郎樂府更清新。

紅裙婢子那能曉,送與淩煙閣上人。

14歲那年,元好問拜陵川文壇大V郝天挺為師,僅僅經過6年的學習,便已經“貫通諸子百家、熟背經史子集”。

15歲時,元好問在陵川西溪參加一個筆會,即席賦五言詩一首,引起巨大轟動。

有人當場讚譽說“當時膝上王文度,五字詩成眾口傳”,言下之意是將他與東晉名士王坦之相比。

如果以上的事蹟都不能證明元好問是神童的話,那您說說,這個世界上還有誰能稱得上神童?!

西元1205年,金章宗泰和五年,時年元好問16歲。

又是一年國考(科考)時。

此時元好問從老家忻州(秀容)出發,到省城太原(並州)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以期待借此走上宦海仕途之路。

行途中,他碰巧遇到一個獵人。

這位獵人向他述說了自己遇到的一件奇事:

獵人設網捕得一隻大雁,殺死了它。

可另一隻卻脫網而逃。

不料脫網的大雁並不飛走,而是在上空盤旋悲鳴不已,後來竟然以頭撞地而死。

16歲的毛頭小夥元好問聽過以後,心中感慨萬千。

他便花錢買下這兩隻大雁,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作為記號,稱為“雁丘”。

此時,心潮澎湃的他拿出手機,登錄微信,淚眼朦朧地在朋友圈裡並寫下了一闋《摸魚兒·雁丘詞》,詞曰: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當時,16歲的元好問可能不會知道,這是他一生最有名的詞,也是中華文明史上最著名的詞作之一,更是令後世無數癡男怨女永遠吟誦的千古絕唱。

既然頂住神童的桂冠,那搞定小小的國考豈不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然而,很多時候,天才就是跨不過國考(科考)這道門檻兒。

比如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柳永、徐渭、李時珍、蒲松齡等眾大神們,一併被拒在了這道門檻外。

此時我們的天才元好問也遭遇到了同樣的尷尬。

第一次國考,他鎩羽而歸。

沒關係,擦擦汗,繼續努力。

西元1208年(泰和八年),19歲時,他第二次到長安參加國考。

又是落榜!

不要緊,洗把臉,堅持學習。

西元1212年(崇慶元年),23歲的元好問到北京(中都)第三次參加國考。

還是落榜!

好在元好問經常更新微博,在這期間,他曾在自己的朋友圈更新了《箕山》、《琴台》等詩,引起了無數粉絲的瘋狂點贊和好評。

而這些粉絲中,碰巧有一位當時的文壇盟主、文化部長兼外交部長兼教育部長(禮部尚書)趙秉文。

趙部長讀過這些詩後極為欣賞,誇讚說“少陵(杜甫)以來無此作”,於是“以書招之”。

元好問由此名震汴京(今河南開封),被大眾稱為“元才子”。

細細算來,他的這個“元才子”稱號絕對當之無愧。

因為他的詩歌當時在民間廣為流傳,與現在的流行歌曲《小蘋果》、《最炫民族風》等一樣風靡大街小巷。

就這樣,直到35歲時,這位聞名遐邇的“元才子”才在趙部長的舉薦下,考中博學宏詞科,得以以進士的身份步入仕途。

西元1226年(正大三年),36歲的元好問被任命為河南鎮平縣長(縣令),一年後轉任內鄉縣長。

由於南陽為平原農業大區,所以元縣長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為此,他在朋友圈發《偶記內鄉》一詩,向下屬及百姓說明農業的重要性:

桑條沾潤麥溝青,軋軋耕牛鬧曉晴。

老眼不隨花柳轉,一犁春事最關情。

在他的宣導和組織下,原來由於戰亂、天災而田園凋敝的內鄉縣,逐漸呈現出了莊稼蔥綠、農事繁榮的欣欣向榮景象。

西元1229年,元縣長的母親去世,按照相關規定,他要立即辭去職務為亡母守孝,名曰:丁憂。

消息傳來,內鄉縣的老百姓自發集結,攔在元縣長的馬車前,苦苦挽留這位父母官,不肯放手。

後來服喪期滿,元好問出任南陽縣長(縣令)。

此時南陽碰巧趕上千年不遇的大旱,莊稼顆粒無收。

身為父母官的元好問大聲疾呼,極力向上級彙報災情。

通過他的不懈努力,為老百姓爭得了減免3年賦稅的政策。

元好問在南陽五年的時間,擔任過三任縣長,所到之處,民稱賢能;廉潔奉公,流芳百世。

這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博大情懷,近八百年後,仍令人讚賞不已。

彼時,混亂的“三國大戰”愈演愈烈。

西元1232年(天興元年),蒙古軍隊兩次圍攻金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

面對著國家岌岌可危的形勢,官卑職低的的詩人元好問心如刀割。

他於無可奈何之中發出了“窮途自覺無多淚,莫傍殘陽望吹台”的憤懣呐喊。

而此時的他,只是擔任一個芝麻大的左司都事(正七品)官職,根本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然而,勢如破竹的蒙古軍已經發出了“不投降就要屠城”的威脅。

昏聵無道的最高領袖金哀宗依舊貪生怕死,軟弱自私的大臣們依舊莫衷一是。

此時,京城裡數萬百姓的性命怎麼辦?

經歷過數個不眠之夜的苦思冥想之後,小芝麻官元好問挺身而出,及時向最高領袖提出了“投降換城、保全百姓”的見解。

他知道,自己的提法一出,隨時都有可能被昏聵的朝廷作為“投降派”而冤殺。

然而,佛曰: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傲骨錚錚的元好問已經做好了從容赴死的準備。

在元好問的倡議下,全京城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若干年後的歷史告訴我們,在當時看來卑躬屈膝的投降理念,是多麼的高瞻遠矚!

西元1233年(天興二年),蒙古大軍包圍金都汴京,金哀宗以“親征”之名逃出京城,汴京城破。

此時,國家大廈將傾、中原傳統文化即將毀於一旦。

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淪為俘虜的元好問決定不顧個人榮辱得失,去完成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這件石破天驚的大事就是保護中原人才。

為此,元好問置個人毀譽得失於不顧,大膽地寫出了《寄中書耶律公書》。

中書耶律公是誰?就是大名鼎鼎的新興國蒙古總理(丞相)耶律楚材。

文章第一次發出,猶如石沉大海。

既然感動天感動地就是感動不了你,那就繼續上書。

如此連續三次上書,中央政府總理耶律楚材終於被感動了。

在耶律總理的引薦下,元好問又兩次冒天下之大不韙去覲見最高領袖元世祖忽必烈。

他忍辱負重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護王若虛、楊奐等54名中原大儒,請求新國委以重任。

這一驚世駭俗的舉動,使得元好問飽受各種責難。

但在元好問看來,人才難得,因此要格外珍惜保護。

應該說,他是高瞻遠矚的,他所舉薦的這些人中,有15位在《元史》中都留下了記載。

而這些人後來在傳承和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西元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的前後夾擊下,苟延殘喘的金國最終轟然倒塌。

國家滅亡之後,柔弱文人元好問固執地選擇了作為金朝遺老,堅決不再入仕。

此時此刻,有另外一項更為重要的使命,在他的內心裡激蕩澎湃。

他要為後世留存一部金朝的歷史,以使這段文明不被湮滅在歷史的塵埃裡。

 然而,在生死未蔔的動亂之際,對於視修史為己任的元好問來說,這是何其艱辛困難!

因為此時的元好問已經被元軍俘虜,正在經歷他人生最難捱的亡國奴生活。

他被元軍羈押于山東聊城,兩年後移往冠氏(今山東冠縣)。

在山東6年的難民生涯裡,元好問住無定所,食不果腹,衣不遮體。

儘管如此,編修金史這個偉大的信念還是支撐著他活了下去。

西元1239年(元太宗十一年),49歲的的元好問終於獲得了期盼已久的自由。

他回到了闊別二十餘載的故鄉山西忻州。

踏上故土的一刹那,元好問抬頭望瞭望故鄉的天空,天空真的很藍很藍啊!

此時,欣喜若狂的元好問立即更新了微博,他興高采烈地在朋友圈裡寫道:

乞得田園自在身,不成還更入紅塵?

 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風睡殺人!

自此,年過半百的元好問在家鄉賢眾的幫助下,開始了艱辛而又偉大的編撰金史工作。

他以多病羸弱之軀,翻山涉水,常年奔波于晉冀魯豫等地,搜集史料,尋訪遺跡。

凡是金代君臣們留下來的言論、事蹟,他都一一認真採集。

凡是聽到相關的點點滴滴,他都用小紙條逐字記錄下來。

在元好問的不懈努力下,後來收集的資料多達100多萬字,以致於“捆束委積,塞屋數楹”。

冬去春來,花謝花開,花開花謝,元好問窮經皓首,歷經近20載寒暑,終於完成了《中州集》、《壬辰雜編》、《金源君臣言行錄》、《南冠錄》等數部鴻篇巨著。

這些皇皇巨著,為後來元朝人撰寫金史提供了主要的資料來源。

後來,元朝人所編撰的《金史》,被偉大的《四庫全書》公認為良史,元好問居功至偉。

同時,在詩歌方面,元好問是金代文壇最傑出的大家。

元好問的詩現存一千四百餘首,不僅在金代詩人裡數量最多,藝術成就也最高。

其最動人心魄的作品.是他在金朝滅亡前後所寫的“紀亂詩”。

比如西元1233年蒙古軍圍攻汴梁城(今開封)時,元好問字字血,聲聲血淚地寫下了《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五首》(其四):

萬里荊襄入戰塵,汴州門外即荊榛。

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虱空悲地上臣。

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

秋風不用吹華髮,滄海橫流要此身。

這些所謂的“紀亂詩”,用雄勁的筆力書寫深哀劇痛,把慷慨悲壯的感情表現於蒼莽雄闊的意境之中。

由於元好問生逢金代後期的動亂時代,親身經歷了亡國的慘痛,他的詩歌生動地展示了金、元換代之際的歷史畫卷。

由於時代的獨特性與詩人唯一性,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在群星薈萃的中國詩歌史上,元好問的“紀亂詩”獨樹一幟,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史詩”典範。

這也意味著,繼偉大的杜甫之後,元好問把現實主義詩歌又一次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

十一

西元1257年(元憲宗七年),苦難一生的元好問病逝于獲鹿(今河北鹿泉市)寓舍,享年68歲。

在臨終之時,他囑咐自己的後人在墓碑上只刻七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

巨星隕落,歷史的天空中,星光黯然,山河失色,大地同悲。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個“情”字,對於偉大的元好問來說,不是兒女私情,而是家國情懷。

這個“情”字,就是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福祉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

這個“情”字,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五百年之後,清代著名學者趙翼被元好問的事蹟所感動,無比敬仰地為其題詩一首:《題遺山詩》。

這首詩篇,高度完美地概括了元好問偉大的一生,詩曰: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

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十二

近八百年過去了,日月變幻,鬥轉星移,滄海桑田。

冥冥之中,似乎每隔一定時候,上天就要產生一位曠世天才。

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文明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

他們充實了若干歲月,然後又悄然隱退。

但他們的光輝不只照耀著這些歲月,而是照耀著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

毋庸置疑,元好問,就是這樣的曠世天才。

他那苦難而偉大的一生,已經化作了茫茫宇宙的千古傳奇!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