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街:沒本的買賣
尹樹鵬
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是五大道地區發展的黃金時期,從1937年開始,天津社會劇烈動盪,很多住戶因第一代已近老年,第二代素質分化,出現因分家析產造成的家變。加之產業衰落造成家道中落,一些人只能靠變賣家產度日。這些人家都非常愛惜名聲,好面子,在變賣財產的過程中不願張揚,於是竟養活了一個行業——跑街。
在五大道跑街的人分兩個層次,一是為大生意跑合(相當於現在的經紀人),二是為小生意找買主。前者按比例收取傭金,後者是幫主家賣掉大件,小件零碎歸自己所有,另外還能得點賞錢。舊社會窮人很多,他們只關注最基本的消費品,無力關注高檔物品。欣賞這些人家物件的是小眾群體,因此,變賣這些物品買主難找。如果家遭巨變,連房帶物整體出售,跑街的人就得費心找好買主。當然,這樣的事例不多,多半人家是在敗落的過程中將家底物什陸續零星賣掉。
當鋪不收字畫,更不要傢俱,易損的瓷器也不要,只收高檔皮貨、金銀首飾,這就為古董商們撿漏留下空間。上世紀40年代,在五大道地區跑古董生意的代表人物有南門的王子衡(也稱王宗衡)和廣開的李春山(亦名李錦卿)。王子衡原為王家口人,此地為子牙河流經的大碼頭,他家幾代在此收購從北京流出的古董,再販運到天津銷售。他經營的特點是自己親自帶徒弟跑街。
李春山,青縣人,生於1896年,8歲時來津謀生。成人後以操持紅白事為生。他善於揣摩主家的心理,特別是女主家的心理。城裡八大家的紅白大事多由他操辦,因此對大戶人家的禮儀和生活排場瞭解得很透。他和王子衡成為朋友,並將長子送到天祥跟古董商學徒,次子跟王子衡學徒。隨著八大家遷往租界和而後的衰落,他也當上了五大道地區大跑街的。當時的賣主都想將物品快點賣出,但買主很不好找,李春山憑著以往的人脈,將這種沒本的買賣幹得很火爆。
李春山總是到賣家把要賣的物品仔細看一遍,心裡有數,然後再分開找買家,而所有的零碎都歸他,自己再賣。這些零碎在家道中落的家庭只是高級破爛,比如象牙和水晶的印章、小型的洋鐘、不成對的犀角杯、不成套的紅木桌椅、不成套的瓷器、破舊的圖書、破損的字畫、帶紅木托的金魚缸、留聲機、玉質的筆筒筆架、名貴中藥、西洋琺瑯鼻煙壺等。他憑自己的眼力,將這些東西分別賣給鐘錶店、古董商、舊書商等,不好歸類的一律送到天祥市場“一腳踢”。天祥的商人們最喜歡他來,因為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有許多賣點。他每賣一次零碎,就夠幾個月的生活,另外他自己也留下許多好物件。當年像他這樣“吃五大道”的人,其實還有不少。